陳清如院士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于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1952年7月起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任教。1983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清如院士是我國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他將畢生精力奉獻于我國選礦理論和工程實踐的研究,為我國礦物加工和潔凈煤制備技術領域的科研、教育和生產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重介質旋流器末煤選煤廠;指導研究設計了我國第一臺篩下空氣室跳汰機,實現了我國跳汰選煤機的大型化;建立了“粒群透篩概率”的篩分理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煤用概率分級篩,較好地解決了潮濕細粒煤的篩分;成功地創建了“空氣重介質穩定流態化”的選礦理論和技術,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高效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示范廠。陳清如院士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3項,出版著作13部。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10年獲國際選煤大會首次設立的“終身成就獎”。
陳清如院士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六十六年。他愛國奉獻,開拓創新,治學嚴謹,工作勤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關愛同志,心系學生,為我國選煤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堪為師者典范和學者楷模。陳清如院士的逝世是中國礦業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選礦界的重大損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陳清如院士!
陳清如也是今年第15位離世的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并稱“兩院院士”。
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綬琯因病辭世,享年98歲。王綬琯是中國天文學界的泰斗,我國射電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臺臺長。
2月5日,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沈忠厚是我國著名的油氣井工程技術專家、水射流專家、教育家,油氣井工程學科奠基人。
2月7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程镕時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3月2日,中科院院士、數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周毓麟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周毓麟是我國核武器設計中數學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組織者和開拓者之一,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3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周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3月22日,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3月26日,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歲。
3月27日,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謝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歲。
3月31日,工程院院士、經濟學家及管理學家李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4月2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熱物理學家與空間技術專家閔桂榮在北京逝世。
5月6日,工程院院士、濕地生態學家劉興土在長春逝世,享年85歲。
5月14日,中科院院士、數學家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5月22日,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同一天,中科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去世,享年99歲。
5月26日,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礦物加工專家、教育家陳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歲。
4月29日至30日,以“踐行‘兩翼論’助力‘百千萬’”為主題的2024院士專家入百企進百校(梅州行)活動在廣東梅州舉行。梅州市委書記馬正勇出席活動并致歡迎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陳......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博士研究生江海波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展示了一款特殊的包包。它的外形和一般的手提包無異,但手機一放進去就開始充電,半小時后,手機電量就已經增加了20%。這款特殊的“可充電包”由一種特......
4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散文集《黃昏的神仙湖》新書首發暨分享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舉行。這是繼前作《擺渡人》出版6年之后徐揚生的又一全新作品集。記者獲悉,《黃......
4月19日,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三局聯合舉辦的“首都院士專家講堂”在首都醫科大學正式開講。“首都院士專家講堂”開講儀式。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系統疾......
4月16日下午,蘭州大學在城關校區舉行方小敏院士聘任儀式。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嚴純華,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國生出席儀式。馬小潔對方小敏的加入表示歡迎與感......
馬國馨篆刻圖章。82歲的馬國馨在展板前擺出40歲在丹下事務所研修時的同一拍照姿勢。馬國馨部分著作封面。1977年,馬國馨在毛主席紀念堂前。馬國馨的毛主席紀念堂試做方案圖。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
如果要問,世界上最難的科學研究是什么?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潘垣眼中,毫無疑問是磁約束核聚變,也就是“人造太陽”。如何將這一“科幻”照進現實?他探索了很多年。潘恒院士。湖北省科技廳供圖追逐......
為了共同探討光譜儀器的新技術、新發展和新應用,加強學術交流和產業合作,推動我國光譜儀器事業的持續發展,第二十五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將于2024年4月11日-14日在福建廈門召開,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計亮年,因病于2024年4月2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0歲。......
2022年8月1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工作組發布公告,將國際永久編號為19235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大中星”,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后,獲得的又一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