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1-14 16:51 原文鏈接: 緬甸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古老的螞蟻模仿者

      奇翅科被認為是緬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蟲之一,最早僅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在巴西早白堊世地層和美國始新世地層中有少量產出。然而,關于奇翅科的生活習性、系統發育關系和演化歷史頗具爭議。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羅慈航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副研究員梁昆、博士李麗琴等合作,基于中國、美國、德國、斯洛伐克等國的館藏標本,運用光學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Micro-CT三維形態重建、幾何形態測量學、系統發育學等技術手段,對奇翅科昆蟲的形態、系統發育關系、生態行為等開展了綜合分析。同時,研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擬態螞蟻的奇翅若蟲,對擬蟻行為的早期演化提出了新觀點,并論證了這類昆蟲的成蟲具有擬態蜂類的行為。該研究揭示了目前已知化石證據中唯一具有轉換擬態行為的昆蟲類群。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上。

      該研究發現了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螞蟻模仿者。擬蟻行為(myrmecomorphy)是一些動物從形態和行為上模擬螞蟻的現象,屬于一種特殊的擬態行為,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目前,已知在11個目2000多種節肢動物中獨立演化超過30次。較難在化石中發現擬蟻行為的確切記錄,因而關于擬蟻行為的起源及其演化機制了解較少。研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頗為特殊的奇翅科若蟲。定量的幾何形態測量學分析表明,這類奇翅若蟲整體的形態特征較為接近緬甸琥珀中的原始螞蟻(蜂蟻類),且這類奇翅若蟲的腹部有一定程度的收縮,類似螞蟻的柄腹。此外,這類奇翅若蟲的觸角和腿部的形態、比例也較為接近蜂蟻。綜合以上證據,研究顯示這類奇翅若蟲完美地擬態蜂蟻,即擬蟻行為在螞蟻起源不久便已出現。該發現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確切的擬蟻行為證據,將擬蟻行為的化石記錄提前了近五千萬年。

      該工作論證了奇翅科存在擬態蜂類的行為和轉換擬態行為。研究表明,之前已報道的一類奇翅成蟲的胸腹部具有一定的收縮,類似蜂類的“細腰”。同時,這類奇翅蟲縮短的前翅類似蜂類的翅基片,后翅的形態也很接近蜂類的翅膀;尤其是身體的形狀和大小較為接近緬甸琥珀中的長背泥蜂。這表明這類奇翅蟲或具有擬態蜂類的行為,這是目前化石中最古老的蜂類擬態行為的證據。這類奇翅蟲的若蟲和成蟲分別擬態螞蟻和蜂類。該發現提供了目前化石證據中唯一已知的轉換擬態行為(transformational mimicry,即在不同生命階段擬態不同的對象)的證據。

      科研人員首次發現奇翅蟲傳粉的化石證據。通過對斯洛伐克館藏的一塊緬甸琥珀的研究,研究團隊在奇翅目身體及周圍發現了大量裸子植物的花粉,這表明奇翅蟲或是一類傳粉昆蟲。這是目前在多新翅部(一類較低等有翅昆蟲的總稱)昆蟲中發現的唯一的傳粉證據。奇翅蟲所屬的網翅總目(包含蟑螂、螳螂、白蟻)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頗為繁盛,因此,該發現也表明網翅總目可能是最古老的傳粉昆蟲之一。

      該研究修訂了異形目的分類地位。異形目被認為是緬甸琥珀中一類分類位置不清的奇特昆蟲。研究基于大量標本的形態學觀察和總結,以確切證據表明了異形目實際上是一類特殊的奇翅若蟲。

      該工作厘定了奇翅科的分類地位和演化歷史。研究團隊選取39個類群共56個特征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奇翅科是網翅總目內一類特化的類群,與玉門鞘蠊近緣。奇翅科不應被單獨列為一目,而應和玉門鞘蠊一起,組成與螳螂目近緣的奇翅目。奇翅目可能起源在晚侏羅世,在早白堊世興盛,之后走向衰落,是網翅總目占據新生態位的一次“失敗的”演化試驗。

      此外,本研究還報道了蛉類幼蟲對奇翅若蟲的直接捕食行為。上述發現為重建白堊紀陸地生態系統提供了直接證據,再次證明昆蟲在白堊紀已演化出極其復雜的行為,并為闡釋現代生態系統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視野。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相關文章

    湖泊草藻不同群落遙感自動識別算法研究取得進展

    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雙重壓力下,湖泊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超過60%湖泊呈現富營養化狀態,8.8%湖泊出現藻華。草、藻型不同穩態類型的演變和轉化一直是湖泊生態學研究熱點之一,但由于缺乏長時序草藻數據......

    科學家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湖泊從碳源變碳匯

    近日,《科學通報》發表的一項研究闡明了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換通量及碳源匯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的驅動機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高揚、中國科學......

    湖泊中被忽略的無機還原態磷生態效應研究獲進展

    全面闡明湖泊磷循環過程并揭示其對生態系統影響一直是環境科學領域研究熱點。由于傳統認知和分析方法不足,絕大多數研究均以正五價的磷酸鹽(P+V)為基礎,忽略了磷化氫(P-III)、次亞磷酸鹽(P+I)和亞......

    陳亞寧: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何出現眾多“湖泊”

    不久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輿論熱議。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帶給人們哪些思考?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陳亞寧介紹,......

    大通湖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研究新添國家級平臺

    10月26日,湖南洞庭湖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下稱“洞庭湖站”)大通湖分站在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揭牌成立。該分站依托大通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和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通湖分局建立。始......

    青藏高原典型氣候區中尺度湖泊月變化特征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4.shtm青藏高原湖泊眾多,被稱為“亞洲水塔”,湖泊面積約占全國湖泊......

    富營養化湖泊溶解性有機物組分研究中取得進展

    溶解性有機物(DOM)是全球水體有機碳的一個大的儲存庫,也是水環境中生物體的主要營養底物和碳源,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貢獻。同時,過量的DOM可能會導致天然水體變成“棕色”,阻礙太陽輻射在水層中的穿透,......

    研究發現生物操縱需注意捕食者“內戰”

    在湖泊生態系統中,魚、蝦等捕食者都能捕食浮游動物,同時某些魚類也能捕食蝦類,這種現象稱為集團內捕食,指捕食者之間即存在食物資源的競爭,又存在著捕食關系。集團內捕食作為一種特殊的雜食模塊,已有的理論研究......

    緬甸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古老的螞蟻模仿者

    奇翅科被認為是緬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蟲之一,最早僅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在巴西早白堊世地層和美國始新世地層中有少量產出。然而,關于奇翅科的生活習性、系統發育關系和演化歷史頗具爭議。近日,中國科學院......

    南京地理所在湖泊環境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十年來,大力控制廢水污染物排放等措施相繼出臺,我國河流水質得到普遍改善。與此同時,湖泊生態環境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甚至許多湖泊出現水質持續惡化和生態退化現象。針對生態恢復投入與水生態持續惡化的矛盾,......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