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1-15 17:13 原文鏈接: 罕見中型黑洞現身

    黑洞,這種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密度超乎想象的極端天體,就連大小也十分極端——要么特別大,要么特別小。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幾十個小型和幾十個大型黑洞,但中等大小的黑洞只有那么幾個。

    如今,研究人員為黑洞的少數群體又添一員—— 一個潛在的“大快朵頤”的中型黑洞。相關研究11月10日發表于《自然-天文學》。

    這個黑洞存在于一個遙遠的矮星系中。天文學家通過恒星被吞噬時噴射出的明亮“碎屑”,捕捉到這只“宇宙野獸”。如果能以這種方式找到更多類似的“食客”,可能會支持“中型黑洞是超大質量黑洞‘種子’”這一理論。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Igor Chilingarian認為,知道有多少個矮星系擁有中型黑洞“將成為一個突破點”。這不僅可以回答黑洞的萌發問題,還可以幫助理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這個中型黑洞是由天文合作項目——年輕超新星實驗(YSE)發現的。該項目旨在尋找在生命末期爆發的恒星。研究團隊每隔幾天就用泛星計劃位于夏威夷的一對1.8米口徑望遠鏡觀察天空的同一區域,希望在超新星爆發后的幾小時或幾天內捕捉到它。但2020年6月,天文學家在例行巡天中捕捉到了其他東西—— 一顆在近10億光年外的矮星系中迅速變亮的天體。

    “我們非常幸運,且把握住了良機。”論文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Charlotte Angus說。

    在接下來的幾周里,研究人員繼續使用地面望遠鏡和哈勃空間望遠鏡觀察這個被稱為AT 2020neh的天體,進而發現其亮度在13天后達到峰值,然后開始緩慢下降。該亮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形狀和光譜特征與超新星不匹配,看起來更像是一次潮汐瓦解事件(TDE)—— 一個相當于數百萬甚至數十億顆太陽質量的巨大黑洞撕裂了一顆恒星,吞噬掉后者的一部分,并將剩余的部分以明亮的過熱弧線形式噴射出來。這個過程仿佛是一場燈光秀。

    但該天體達到亮度峰值的速度是典型TDE的兩倍多。于是為該事件建模的理論學家預測,較小的黑洞會產生亮度快速達峰的TDE。研究人員利用模型計算出AT 2020neh亮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推測這是由一個質量在10萬到100萬顆太陽質量之間的黑洞產生的。

    天文學家認為,所有正常大小的星系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但矮星系是否都含有中型黑洞則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因為矮星系小而弱,它們很難被探測到。”Angus說。

    YSE的研究人員利用中等尺寸的TDE,發現了探測矮星系內中型黑洞的新方法。如果他們能夠探測到足夠多的樣本,就可能發現星系中心黑洞的大小是否與星系大小同步增長(這在更大的星系中已經被發現)。如果這種關系也在矮星系中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大星系中,那么“星系是通過小星系合并變大,而非從一團巨大的氣體云中聚結而成”的觀點就得到了支持。

    目前,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成長的,在天體物理學中仍是未知數,天文學家希望新的更靈敏的望遠鏡,如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等,能夠探明這一點。

    相關文章

    科學家發現理解黑洞的新路徑

    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通過繪制黑洞的詳細結構圖,重新定義了黑洞的概念,新的見解可能會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物理中的黑洞微觀結構。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高能物理雜志》。該研究詳細介紹了名為“超迷宮......

    科學家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黃樣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通過搜尋從球狀星團中被彈射的高速星,為“隱匿”已久的中等質量黑洞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黑洞噴流總長可達2300萬光年

    科技日報北京9月19日電(記者張夢然 劉霞)新一期《自然》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一個黑洞噴射出的一對巨大噴流。這對噴流總長約2300萬光年,是迄今已知的最長黑洞噴流。超大質量黑洞會發射強大的......

    約合2300萬光年國際最新天文研究檢測到已知最長和最大黑洞噴流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天文學家研究檢測到一個黑洞噴射出的一對巨大噴流,這對噴流總長約7百萬秒差距,約合2300萬光年,是迄今所知最長、最大的黑洞噴流。超大質量黑洞會發射強大......

    我國科學家解開困擾天文學界半個世紀的謎題

    ■本報記者張雙虎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對理解宇宙起源和結構有重要意義。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王濤團隊揭示黑洞通過調制星系冷氣體含量影響星系的形成演化,解開了困擾天文學界半個世紀的謎題。該研究首......

    我國科學家團隊揭示兩類黑洞的分布特征

    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記者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8月3日消息,該天文臺研究團隊利用引力波數據,研究并合黑洞的形成問題,揭示了恒星塌縮和重復并合形成的兩類黑洞的分布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

    科學家利用引力波數據發現兩類不同起源的黑洞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范一中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引力波探測器陣列LIGO-Virgo-KAGRA的GWTC-3觀測數據研究了并合黑洞的形成問題,揭示了恒星塌縮形成和重復并合形成的兩類黑洞的......

    強磁風助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生長

    包括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借助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發現了一種由磁場產生的強大旋轉風。他們認為,這種強風正是幫助位于ESO320-G......

    強磁風助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生長

    包括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借助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發現了一種由磁場產生的強大旋轉風。他們認為,這種強風正是幫助位于ESO320-G......

    強磁風助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生長

    包括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借助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發現了一種由磁場產生的強大旋轉風。他們認為,這種強風正是幫助位于ESO320-G......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