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個生命最少需要多少個基因?大名鼎鼎的美國生物學家、科學狂人克雷格·文特爾帶領團隊“算”出了目前的最小值:473個。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中,他們宣稱設計并制造出了最簡單的人造合成細胞。
這個被稱為Syn3.0的人造生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實驗器皿中橫空出世。它的基因數量是世界上基因組規模最大的生物——重樓百合的282000分之一。
Syn3.0和它的“壞爸爸”
Syn3.0是目前已知最小、最簡單的可自我復制的細胞。在實驗器皿中,Syn3.0的數量每3個小時就可以翻倍。這說明盡管它的基因組很“苗條”,它依然活得很好。
在進一步交代Syn3.0誕生故事之前,有必要先說一說“Syn3.0之父”文特爾。
他是基因測序領域的先驅,同時也被很多生物學家稱為“壞小子”,原因是他公然叫板“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并率領團隊與其展開競爭。現在的他既是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JCVI)的負責人,也是合成基因組公司的頂頭上司。
正如Syn3.0的名字所暗示的,它并不是文特爾合成的第一個人造生命。
2010年,文特爾的團隊聲稱合成了絲狀支原體(一種具有很小基因組的細菌)的單個染色體,并把這個染色體移植到一個山羊支原體上。他們發現,這種人造微生物會合成通常屬于絲狀支原體的蛋白質,而不是山羊支原體的蛋白質。
這就是具有901個基因的Syn1.0。而“苗條”的Syn3.0正是Syn1.0“減肥”的結果。
從1.0到3.0的“減肥”之路
怎么讓Syn1.0變成更“瘦”的Syn3.0呢?
文特爾和另一位項目領導人克萊德·哈欽森的辦法很簡單,即“拆掉”Syn1.0中不太重要的基因來找出構成生命所需要的最小的基因組。
他們把Syn1.0的901個基因分成8個部分,將這些部分當成獨立的模塊來對待。然后逐一拆除每個模塊中的DNA,再復制剩余的基因組,最后嵌入山羊支原體,看它是死還是活。如果基因組不起作用的話,他們就知道切除掉了不該切除的基因,于是再把這個基因添上。
在這一過程中,誕生了具有525個基因的Syn2.0。它是首個基因組規模小于尿道支原體的微生物。而尿道支原體是自然界中基因組規模最小的生物。
在這個“笨”辦法的指導下,他們繼續拋棄Syn2.0身上不太重要的或者與其他基因功能重合的“贅肉”,僅有473個基因的Syn3.0應運而生。
三分之一的Syn3.0依然成謎
Syn3.0“苗條”的基因結構令進化生物學家感到興奮,他們期待把基因一個個加到它身上來研究它們的作用。
英國《衛報》在評價這一發現時說,這是人類理解生物學的里程碑事件。它可能會揭曉30億年前原始海洋中生命的進化之謎;它可能會為人類進入“定制”有機體時代敲開大門。
不過,Syn3.0的發明者“非常恥辱”地發現,他們自己距理解這個在實驗室中創造出的生命還有一段路程。研究人員承認,目前他們依然沒有完全理解,或者在某些地方完全不明白,占Syn3.0基因組三分之一的149個基因到底在起哪些作用。所以,下一步他們的任務當然是搞清楚自己親手設計的“秘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有更“瘦”的Syn系列出現。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奧地利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聯合團隊以軟體機器人的可持續性為重點,合作設計了一種基于明膠、油和生物塑料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性能人造肌肉。相關......
美國杜克大學工程師已開發出一種可伸縮的柔軟表面,其可不斷地自我重塑,以模擬自然界中的物體。依靠電磁驅動、機械建模和機器學習形成新的構型,該人造表面甚至可學習適應破碎的元件、意外的約束或變化的環境等障礙......
電影《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毀滅,地球生態環境惡化,寸草不生,全體人類不得不轉移到地下,建起了一座可容納35億人的地下城。為了自救,科學家們試圖制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出太陽系,尋找下一個適合......
美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材料和工藝,用于制造比生物肌肉更強壯、更靈活的人造肌肉。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工程學院研究人員稱,創建人造肌肉來完成工作并檢測力和......
遠離青草悠悠的牧場,在以色列中部城市雷霍沃特的一個無菌實驗室里,科學家們正在探尋未來用人造奶替代天然乳制品的可能性。隨著全球人口膨脹和乳制品消費的增長,牛奶和肉類的生產對環境造成日益嚴峻的負擔。據聯合......
2021年的最后一個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董鋪水庫旁的科學島——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再度開機運行。本月初,新一輪實驗開始了。中科院合肥......
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存儲著遺傳代碼。它由4種核苷酸組成,以4個不同字母表示。美國研究人員最新合成一種由8個字母組成的新型DNA結構。其信息存儲密度加倍,未來有望應用于合成生物等領域。DNA是存儲及......
來自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IPD)DavidBaker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蛋白質,豈可模仿免疫調節關鍵蛋白白細胞介素2(IL-2)的作用,其具有與天然IL-2相同的......
2018年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雜志頗為罕見地刊發了同一“選題”的兩篇科研成果:一篇出自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JefD.Boeke團隊;一篇來自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于北京時間8月2日發表在《自然》上,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