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產業分為上游的原料供應商,中游的儀器和配套試劑生產廠家,還有下游的醫院檢驗科室及第三方獨立實驗室等。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歐洲和日本,獨立實驗室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發展起來,已經相當成熟。而中國的獨立實驗室因體制原因,起步于1990年代,直到2008年后才開始發展起來,屬于新生事物,大家還在摸索中前進。因而美國的經驗,尤其是Quest和Labcorp兩大巨頭的發展史,值得業內人士學習和借鑒。
國外獨立醫學實驗室發展現狀
在歐美日發達國家,獨立醫學實驗室已經是作為重要醫療服務機構之一的成熟產業。其中美國的Quest和LabCorp已占據了美國臨床檢驗份額的24%。加拿大的MDS,雇員超過一萬人,是加拿大最大的診斷實驗提供者。日本的BML,其本國員工達1160多人,每天處理10萬份標本,在全日本有40多家分支機構,檢測項目超過4000項。下面我們以美國為例,觀察一下發達國家獨立醫學實驗室目前的發展現狀。
1、兩巨頭壟斷美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市場
美國臨床檢驗實驗室商業化運營興起較早。在1925年,美國就已經有醫院商業化運營其臨床檢驗實驗室,承接來自其他醫院的檢驗業務。在20世紀60年代末,依托于逐漸成熟的檢驗技術和實驗室信息系統,一批獨立于醫院之外的獨立實驗室開始出現,如LabCorp的前身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和Quest的前身MetPath。
據估計,目前美國的診斷市場規模約有550億美元,其中約1/3強被獨立醫學實驗室占據。這其中,Quest和LabCorp是最大的兩家,分別占據15%和9%左右的市場份額(分別占獨立醫學實驗室市場42%和26%的市場份額)。過去15年,Quest和labcorp在政策驅動下,通過不斷并購成為行業龍頭。目前Quest和labcorp可提供3000多種診斷服務測試,項目包括從常規檢測到基因檢測,服務全美一半以上的醫院和醫生,已經發展成為了美國全國性的大型連鎖醫學實驗室。
同時,兩巨頭還將觸角伸向國外市場。Quest的業務范圍延伸到了印度、英國、巴西和墨西哥。Labcorp除了覆蓋美國本土,還在比利時、英國和加拿大的三個省開展業務。
2、三大因素推動企業快速成長
縱覽Quest及Labcorp的發展歷程,分析美國獨立實驗室企業的成功路徑,我們可以發現,在它們一步步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有以下三個特點,值得密切留意。
(1)政策推動,引領行業高速發展從1960年到1980年,美國的年醫療總支出從269億美元增長到了2,472億美元,占美國當年GDP的比例也從5.1%提高到了8.9%。到了1995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13.6%。為了減輕醫療支出的負擔,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美國和商業醫療保險機構就先后開始修改醫療保險的政策,試圖控制醫療支出。他們采取的措施增大了醫院控制成本的壓力,也促使他們將更多的檢驗項目外包給運營成本更低的獨立實驗室。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醫院占臨床檢驗市場60%左右的份額,私人診所占20%左右的份額,而獨立實驗室占20%左右的份額。
后由于美國實行了更嚴格的行業監管標準,對私人診所的監管更趨嚴格,到20世紀九十年代中,獨立實驗室已經占據了臨床檢驗市場36%的市場份額,醫院占56%的份額,私人診所的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8%。如今,美國市場上,私人診所的市場份額已下降到5%,而獨立實驗室的份額則穩定在35%左右。
(2)連鎖經營,快速搶占市場份額從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本身的特性來看,訂單具有客戶分散、數量多、單筆金額小、頻率高等特點,同時由于部分待測樣本的放置也有時限規定,所以行業具有一定的服務半徑。全國化布局可以很好地填補空白,獲取更多的客戶資源。當前,Quest和Labcorp的業務范圍基本上覆蓋了美國50個州左右。
采用連鎖經營的方式,一方面通過公司內部標準化的管理流程及質量控制,創造品牌效應,增加客戶黏性;另一方面與小型的單個獨立醫學實驗室相比,連鎖企業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對上游的議價能力強,可以帶來較高的毛利水平。
(3)高端檢測,提升企業盈利空間在行業發展初期,企業主要是通過高速擴張、快速搶占市場份額、做大規模從而降低成本,來實現企業迅速做大做強。而在行業發展后期,簡單的外延式增長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在地域擴張日趨萎縮、常規檢測領域漸趨飽和的情況下,企業盈利主要由毛利率高的高端項目(如基因/分子診斷)等驅動。如2006-2010年Quest常規檢測,基因和組織診斷銷售的復合增速分別為0%、12%、15%;Labcorp常規檢測,基因和組織診斷銷售的復合增速分別為6%、11%、0%。2010年,Quest的收入中常規的診斷超過50%,解剖病理超過10%,基因和復雜檢測超過20%。兩家公司高端檢測(基因/分子診斷)儲備豐富,從單基因疾病(如HIV,HPV)到多基因疾病(如腫瘤、代謝疾病)等眾多領域。自1994年以來,兩家公司并購進程加快,高毛利檢測項目并入、產品齊全帶來規模化效應,促使公司毛利率不斷提升。
二、國外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發展現狀
目前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在歐美、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較為成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第三方醫學診斷已占其臨檢市場的約三分之一份額。其中,美國第三方診斷市場規模超過200億美元,而日本則接近約100億美元。發達國家行業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5-7%左右。
表:全球第三方醫學診斷市場分布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并購,各國的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出現了數家連鎖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如美國的Quest和Lab Corp(二者合計美國市場占有率已超過50%)、日本的BML等。
三、國外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競爭格局
在國外是一個成熟的行業,美國已經達到35%-40%的市場份額。過去我們講醫學檢驗、化驗只是在醫院看,在美國約有近40%的檢驗在獨立實驗室完成,60%在醫院的附屬實驗室、高校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完成。獨立實驗室份額在德國達到60%,在日本已達到67%,在中國,目前僅達到5%。
國內目前獨立實驗室的檢驗項目已經達到1600多項,一些大的實驗室,例如金域檢驗,已經達到2000項。國外的獨立檢驗實驗室可以達到4000項左右,中外醫學檢測項目為臨床服務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一方面是技術的滯后,另一方面是政策的限制。在美國這個行業起步很早,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行業的運作,檢驗科開始承接檢驗的外包服務。
在五、六十年代時,這個行業開始誕生。美國的兩大巨頭Quest誕生于1967年,Labcorp誕生于1969年。近幾年,Quest前期發展非常迅速,近十年達到60億美金的收入,去年達到80億美金。但是近五年的發展速度不是很快,-5%—5%之間徘徊,有時候甚至下降或增加。Labcorp的增速非常快,已經快接近Quest,目前美國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
四、美國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發展分析
1、美國獨立醫學實驗室發展歷程
美國臨床檢驗實驗室商業化運營興起較早。在1925年,美國就已經有醫院商業化運營其臨床檢驗實驗室,承接來自其他醫院的檢驗業務,約占據14%左右的臨床檢驗市場份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醫學的發展進步給國民健康帶來了福音,但也使國民的醫療開支快速增長,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其中尤以美國表現最為突出。為減輕國民經濟負擔,美國推出“合理利用資源,減少醫療開支”的策略及一系列醫療體制改革進行干預,同時引入市場機制,加劇行業競爭,促使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將診斷服務外包,最終導致醫學診斷服務行業中以集約化為核心競爭力的獨立醫學實驗室的誕生。
美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市場份額的逐步擴大,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①以規模化、低成本的優勢確立商業模式
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有接近一半的醫院設立了專門的臨床檢驗實驗室。其中一些技術實力較強、設備較齊全的醫院開始承接其他醫院的檢驗項目,這些商業化運營的檢驗實驗室一方面給醫院提供了額外的收入,另一方面也通過集中檢驗,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降低了整體醫療成本,提高了整體醫療質量與醫療服務水平。
②依靠檢驗技術和實驗室信息系統的進步逐步擴大市場規模20世紀50至60年代,檢驗儀器的技術得到了極大發展,檢驗操作的精準度、自動化程度得到提高,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變得更加容易,而臨床檢驗對儀器的依賴程度也大幅提高,同時實驗室計算機和信息處理技術也獲得了極大的進步,使得實驗室間的遠程數據傳遞和處理更為便捷。對檢驗儀器和實驗室信息系統設備的資本支出要求的提高,更加凸顯了獨立醫學實驗室的規模化運營優勢,從而促進了行業的發展和壯大。
③在美國政F和商業醫療保險機構大力控制醫療支出的背景下快速發展從1960年到1980年,美國的年醫療總支出大幅增長。為了減輕醫療支出的負擔,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美國政F和商業醫療保險機構就先后開始修改醫療保險的政策,試圖控制醫療支出,從而增大了醫院控制成本的壓力,也促使醫院將更多的檢驗項目外包給運營成本更低的獨立醫學實驗室。
④更嚴格的行業監管標準進一步幫助獨立實驗室擴大市場份額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美國對私人診所進行臨床檢驗的要求較松,大多數私人診所都會進行一定量的臨床檢驗。然而,為了提高臨床檢驗的整體質量水平,美國于1988年通過了《臨床實驗室改進修正案》,將私人診所的臨床檢驗置于更嚴格的監管標準之下。在此標準之下,除了少數最為簡單和基礎的檢驗項目,私人診所實驗室的臨床檢驗操作均需經過衛生監管部門的審查和認證,極大地提高了私人診所實驗室進行臨床檢驗的成本。同時,由于私人診所的醫療費用通常高于醫院,健康管理組織也在大力引導其參保成員去醫院而不是私人診所就診。
2、美國獨立醫學檢驗市場規模分析
圖:2015-2017年美國獨立醫學檢驗市場規模
2015年,美國獨立醫學檢驗市場規模約為206.85億元,到2017年底,增長至218.65億元,目前美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市場占醫學檢驗市場的35%左右。
3、美國獨立醫學實驗室企業格局
美國臨床檢驗實驗室商業化運營興起較早。在1925年,美國就已經有醫院商業化運營其臨床檢驗實驗室,承接來自其他醫院的檢驗業務。在20世紀60年代末,依托于逐漸成熟的檢驗技術和實驗室信息系統,一批獨立于醫院之外的獨立實驗室開始出現,如LabCorp的前身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和Quest的前身MetPath。
圖表:美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市場格局
五、國際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經營模式
1、連鎖化經營模式
第三方醫學診斷有一定的服務半徑且區域市場容量有限,因此區域市場內幾分天下的競爭格局一旦形成后,企必將走上跨區城連鎖化發展道路。
2、分級經營模式
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下降和物流成本上升之間的平衡是實驗室選址時的關鏈考慮因素,這也是第三方醫學診斷應采取分級經營方式提供不同類別檢測的核心原因。常規項目檢測最大、附加值低、時效性要求相對較高,由服務半徑小的快速響應實驗室(二級中心)提供更為合理。而特色、高端項目檢測量少、附加值高、時效性要求相對較低。由覆蓋范圍大的區城性/參考實驗室(一級中心)承擔才較為經濟。
六、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發展趨勢
趨勢一:“四化”:首先是規模化,如艾迪康等,是通過連鎖規模化的方式進行渠道拓展。其次是專科化,即基于某一種核心技術進行發展,像華大基因,上海寶藤等,這些公司是向專科化進行發展的。此外是平臺化,金域檢驗,迪安診斷等,會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建立平臺化優勢,例如迪安診斷最近和阿里健康合作,金域檢驗也在進行平臺化的探索。最后是信息化,例如麥克奧迪,華夏病理,達安臨檢等,是基于信息化進行新的探索,麥克奧迪想做遠程病理診斷,達安臨檢做社區的慢病管理,當然信息化在每家公司都會應用,而這幾家是會基于此發展其核心競爭力的。所以這個行業未來會通過規模化,專科化,平臺化和信息化的競爭力來拓展企業的發展。
趨勢二:1、省級中心化實驗室向地市級實驗室下沉發展先前所有連鎖集團的業務基本上都以省級中心實驗室為主來進行,在每個省的布局都是在省會建立中心實驗室。但從去年開始,如金域檢驗,迪安診斷已經向區域化實驗室、地級城市進行下沉。2、連鎖集團的實驗室會和某一區域的實驗室并存,現在連鎖實驗室會對全國區域或某一省進行覆蓋,但在某一省、一市,甚至一縣,還會有區域實驗室的存在,例如寧波美康就是一個區域實驗室;江蘇有許多這樣區域實驗室,例如常熟、張家港、太倉等等。3、綜合大型中心實驗室會和單一專業技術小型實驗室并存,例如金域檢驗、迪安診斷和蘇州科諾。4、大型民營實驗室和區域中心實驗室并存,例如金域檢驗和醫聯體中心實驗室的并存,寧波病理診斷中心就是典型的醫聯體模式。5、資本的推動會促進行業的并購、整合,這個行業主要是迪安和達安這兩家是上市公司,迪安最近動作較多,例如與浙江美生合作,與北京執信醫療合作,更多的是整合其業務模式和平臺,迪安現在是在建立“檢驗服務——產品銷售——健康管理”的生態圈。
趨勢三:互聯網的發展會促進傳統醫檢產業模式的升級,從現在的B2B走向B2C,O2O的模式,例如迪安、華大基因和金域都在進行探索,現在大家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檢,即自己取材;像酒精耐量測試等,在網上可以買到相應產品。隨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放開,國外獨立實驗室會以多種方式切入國內醫療市場,如日本BML已經在上海布局,美國梅奧診所和康圣達合作等等。傳統的單一醫學檢驗外包模式發展為“檢驗”模式,即在傳統檢驗服務外包基礎上,打造更大的生態平臺,增加了托管,共建,集約化采購,信息化輸出,大數據共享的延伸服務,使醫院的粘性更好,即未來醫院與好的實驗室合作后會很難脫離它,所以現在許多小型實驗室在未來都會被大型實驗室所并購,這種情況在國外也是一樣的。
趨勢四:對于冷鏈物流的構建。獨立實驗室的一個問題是要及時地把樣本拿回來,所以冷鏈物流的發展會催生整個行業的高速發展。據說迪安診斷在建設自己的冷鏈物流,甚至要獨立發展。國外獨立實驗室的70%樣本是通過第三方物流進行的,但目前國內的實驗室樣本還是需要自己來運輸。
相關鏈接:
美國第三方獨立實驗室簡介
有數據顯示,實驗室檢測服務僅占美國衛生支出的3%,但檢測結果卻對70%的醫生的醫療診斷產生影響,因而實驗室檢測服務還是很重要的。
據了解,2015年度美國實驗室檢測的市場容量為750億美金,包含了醫院的檢驗科(約9000家),私人診所實驗室(約122,000家)和第三方獨立實驗室(約6000家)。
第三方獨立實驗室主要被Quest和Labcorp兩家巨頭占據,分別占到39%和31%的份額,其他所有獨立實驗室加總才30%左右。而且,通過并購整合,這兩家巨頭今年不斷成長,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
樣本檢測到底該自己干還是外包?
隨著第三方獨立實驗室的興起和發展,看似把檢驗科外包對醫院來說是件好事。而事實并沒有那么簡單,醫院管理層在考慮到底是自己干還是外包給第三方的時候,考慮的因素還是蠻多的,即使在第三方實驗室發達的美國。
尤其是最近幾年美國的醫改,讓醫院承受了巨大的成本控制壓力。檢驗科對醫院來說,往往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潤中心(這點和中國國情不同)。如果外包,好處是能節省20%的成本;但問題是時間成本可能增加,對質量的控制完全依賴于第三方,以及有經驗的檢驗科人員流失等。在偏遠地區的醫院肯定不會考慮外包,還有就是急診和重癥的病人,對出結果時間要求高的也會自己保留小型實驗室。
Quest和Labcorp業績大比拼
從上表可以看出,兩大巨頭的體量和運營數據還是不相伯仲的。但總體而言,Labcorp的成長性比Quest要好一些。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兩巨頭的市值也從3-4億美金,成長到今天的120-140億美金。不過,大量的并購,以及大量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如實驗室流水線設備、網絡管理設備及物流設備等),都處于負債經營的狀態。尤其是2015年剛剛完成對Covance巨資收購的Labcorp,負債額更是高達92億美金。后續Labcorp如何通過運營消化這高額負債,值得關注。
Quest和Labcorp規模大比拼
從規模上來講,兩家公司基本上也差不多,兩家巨頭或許基本達成默契,以保持戰略平衡,共同維護市場秩序,這也是他們聰明的地方。中國企業擅長打價格戰,搞到最后可能是“雙輸”的境地。
雙方在海外的占比都不高,這也是實驗室服務領域的地域特色很明顯,在中國更是如此,這里面有太多的利益糾葛。Labcorp近年開始重視國際業務拓展,在英國、加拿大、中國、印度等都有嘗試自建或合作等形式。尤其是收購Covance后,國際業務的布局將更加完善一些。
Quest和Labcorp收購成長策略分析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壯大,兩巨頭均通過并購獲得巨大發展,而且競爭非常激烈。但最近幾年,同樣是收購,兩家公司的戰略卻還是有不小差異的。
Quest更傾向于收購實驗室資產,通過在美國不同地區收購實驗室,加強服務能力,從而提升市場占有率。最典型的案例是,Quest最近收購的
Hartford HealthCare 和MemorialCare Health System等,收購后把20-30%的測試轉移到自己的中心實驗室,從而降低成本(這有點像大部分中國公司到歐美去收購資產,把生產轉移到中國本土的做法)。
而Labcorp更注重收購擁有新項目的技術公司,來增強他的特檢的競爭力。最典型的案例是,Labcorp于2014年底不惜花巨資(61億美金)收購了Covance,一家CRO公司,除了服務藥企以外,還有大量的新項目技術。
業界似乎對Labcorp的并購模式更為看好,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六、Quest和Labcorp千絲萬縷的關系
Quest成立于1967年,總部位于新澤西的麥迪遜。起初的名字叫“大都會病理實驗室”,兩年后更名為MetPath。1982年被康寧集團收購,成為康寧集團旗下的一部分。1996年再從康寧集團獨立出來,更名為如今的Quest。
Labcorp成立于1978年,總部位于北卡州布林頓。1995年前,他的名字叫Roche BioMedical(對,就是瑞士羅氏集團的下屬公司),當年和國家衛生實驗室合并后更名為Labcorp至今。因為和羅氏的淵源,才造就了Labcorp在基因和遺傳等領域檢測的領先地位。
這兩家巨頭為了搶生意,經常互相打的不可開交,光是有記錄在案的訴訟就不少,可見兩家的勢不兩立到何種程度了。有趣的是,Labcorp收購了Covance,這家Covance什么來頭?竟然和康寧集團有密不可分的關系!Covance成立于1968年,在1977年的時候,康寧集團曾經擁有它的股份。1996年康寧集團把實驗室檢測和藥物試驗服務拆分成為Quest和Covance兩家不同的公司。說到底,Quest和Labcorp最后還是一家兄弟嘛,這世界可真小啊!
七、Quest和Labcorp的掌門人背景PK
都說公司的未來取決于最高領導人,此話不虛。
Quest的董事長和CEO是Steve Rusckowski先生,仔細看他的背景,你會發現他的醫療器械行業經歷很強大,他曾經在惠普的安捷倫部門工作過,被飛利浦收購后,歷任飛利浦醫療的大影像業務副總裁及飛利浦醫療的CEO。無獨有偶,Quest的首席財務官Mark Guinan先生先后在寶潔、強生醫療和Hill-Rom等醫療器械公司任采購及財務高管。
而Labcorp的掌門人David King先生則完全是律師出身,學的是法律,且有在著名律所“霍金豪森律師事務所”工作的經歷。2001年到了Labcorp之后,也是從法規事務開始起步,一步一步做到董事長和CEO的位置。
那么,究竟是豐富的醫療器械運作經驗還是嚴謹如律師的掌控能力對醫療服務企業的領導更為有效呢?或許還需要時間觀察。
海關總署物資裝備采購中心就“廣州海關2024年臨床檢驗設備采購項目”進行國內公開招標采購,現邀請符合資格條件的投標人前來投標。本項目招標活動將嚴格落實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扶持不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
各有關單位實驗室:2025年室間質量評價計劃申請與繳費自本通知發出之日開始2024年10月31日24時關閉計劃申請,2024年11月30日24時截止繳費。請各參評實驗室應在計劃申請與繳費截止前盡早提交......
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發布2024年全國臨床檢驗室間質評計劃調查通知。各有關單位實驗室:開展正式室間質量評價計劃前,在全國范圍內選擇有代表性的實驗室開展調查(預研)計劃是必經階段。為了解相關檢驗項......
各參加單位項目負責人: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原定于2024年5月16日開展2024年第1次全血細胞計數正確度驗證活動,因參加實驗室較多,將參加實驗室分成三批,分別開展正確度驗證活動,現將具體安排通......
一、項目編號:N5101822024000017二、項目名稱: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等設備采購項目(二次)三、采購結果合同包1:供應商名稱供應商地址中標(成交)金額四川喜得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金牛......
此前,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國內核酸檢測需求爆發,推動第三方醫學檢驗(ICL)行業迎來快速發展。隨著社會全面回歸正常秩序,國內的ICL面臨著新冠檢測“退潮”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它也正處于行業整體迅速發......
2023年12月22-23日日,“質譜沙龍”學術交流年會在北京百富怡酒店舉行。年會以”質譜沙龍-質譜技術在醫院精準醫藥科研中的應用“為主題,設置開幕式、專家論壇及精準醫藥、創新藥理、臨床檢驗、臨床應用......
11月16日,安徽省醫療保障局發布關于延長臨床檢驗試劑集中采購周期的通知。安徽省醫療保障局關于延長臨床檢驗試劑集中采購周期的通知各市醫療保障局,省屬公立醫療機構,各相關企業:根據《安徽省醫療保障局安徽......
近日,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肇慶市醫療緊急救援中心)就4K3D系腹腔鏡統等醫療設備采購項目公開招標。預算金額866萬元,預采購輸尿管長鏡等醫療設備、4K3D腹腔鏡系統(帶熒光功能)、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檢測......
2月26日,愛爾眼科ICL晶體植入術體驗升級發布會在廣州舉行。愛爾眼科率先將飛秒技術應用在ICL近視矯正領域,融合飛秒激光和晶體植入術,推出智臻·飛秒ICL手術,旨在為近視患者提供更高的手術安全性與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