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訪問學者,筆者很難得擁有在美國生活一年的機會。從入境美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半年的時間。作為一個專門研究能源問題的學者,筆者注意到了一些事情,細微之處似乎都體現出了美國人消耗能源的習慣。
有位美國學者就曾經感慨:“美國全賴上帝庇護,資源豐富卻又地廣人稀,由此養成了美國人民大手大腳使用資源的壞習慣。”這并非一句虛言。
由于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發達的經濟水平,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毋庸置疑是高能耗的,這種大手大腳的能源消費習慣,既和社會傳統、文化習俗有關,也和經濟水平、消費能力密切相連;另一方面,伴隨著能源成本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上漲,市場自發調節的作用愈來愈強勁,美國政府與社會也都高度重視能源節約的問題,在各方努力之下,美國也在環保節能的道路上慢慢前行。
從飛機降落到紐約城外的紐瓦克機場開始,筆者就注意到了一些細節,機場里所有的洗手間都有熱水龍頭,一些紙巾盒和皂液盒甚至也裝上了電動裝置,完全是自動工作的。之后又走過一些城市,留意之后,筆者幾乎可以斷言,在美國只要是洗手臺,就一定有熱水龍頭;一個小小的熱水龍頭看上去并不是大問題,但是在美國有不計其數的熱水龍頭,永遠都在24小時不停歇地加熱、保溫,這背后的能源消耗實在是不可想象。
美國人也沒有在院子里依靠太陽光晾曬衣服的習慣,衣服一律靠電能烘干,筆者專門看了一下商場里烘干機的性能標簽,功率大約都在2000瓦特以上,要完全烘干一筐衣服,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也就意味著每烘干一次衣服,就需要耗費至少3度的電力。
除了生活能源消耗之外,交通運輸素來是美國能源消耗中比例最大的部門。筆者所訪問的大學坐落于伊薩卡城,這里是紐約州中部一座很小的城市,城區人口只有3萬余人,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座小城市,各種豪華的大排量汽車卻也并不罕見;其中給筆者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莫過于一種大型皮卡車,這種車的體型又高又寬,馬力強勁,甚至可以在車尾加掛一個小型集裝箱。
中國的愛車一族給這類車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做“美式肌肉車”,它們往往搭載八缸發動機,排氣量甚至可以達到6升以上,這意味著每一百公里它的耗油量就要達到30升甚至更多。平心而論,筆者確信從技術角度說,這種高油耗的車實在太奢侈,對能源的浪費太嚴重。
正如人們常常談論到的那樣,如果13億中國人民都按照美國民眾的方式消耗能源,那么全世界的石油生產量都不足以滿足中國一個國家的需求;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照美國的方式生活,那么大約需要6個地球才能供養70億人口。
然而美國社會在環保和能源節約問題上的努力,也同樣引起了筆者的留意。雖然說豪華大車并不罕見,但更多的美國民眾開始換上了經濟省油的小型車輛。
按照筆者個人的觀點來看,這的確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現象,美國人一方面大手大腳地耗費能源,這從他們居高不下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就可以看出;另一方面環保觀念也的確日益深入人心。如果夸大一點說,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動態過程,有搖擺和反復。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其背后的原因很多,有歷史文化的因素,也有市場與利益的塑造。
由于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發達的經濟水平,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毋庸置疑是高能耗的。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美國人先是在國境以內的多個地區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貯藏,之后各家石油巨頭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的石油生產,由美孚、洛克菲勒等石油公司控制下的中東石油產業,其油價曾經低至3美元一桶;石油堪比自來水一般低廉的價格,使得美國民眾根本不需要關心節約能源的問題,大手大腳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也由此養成。
然而,好景不長,從1973年第一次石油禁運開始,直到1980年左右,中東地區先后經歷了阿以戰爭、伊朗革命、兩伊戰爭,國際石油的價格也應聲大起大落,將美國政府和民眾折騰得苦不堪言;在最緊急的時期里,美國政府甚至發行了石油票,民眾要憑票去加油站排隊買汽油。無奈之下,美國政府不斷地呼吁民眾要改變以往開大車、開豪車的舊習,轉而使用小排量、經濟型的車輛。
然而,對于早已習慣用便宜油、開豪車的美國民眾來說,政府的呼吁幾乎是不可接受的無稽之談。
不過,文化與心理上的反感是一回事,市場的力量卻是另一回事情。隨著時光流轉,短短幾十年間,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在近年來一度飆升到140美元一桶,正常情況時也維持在100美元一桶的水平上下,高企的油價迫使美國家庭不得不選擇更為省油的汽車,以及選擇更為節能的冬季取暖方案。
譬如近日被谷歌公司以32億美元高價收購的智能家居公司NEST,就是為家庭住宅提供遠程取暖控制的代表性企業,它的產品可以讓住宅在無人的情況下耗費更少的取暖能源。
除了市場“看不見的手”以外,政府的法律規范作用也同樣重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類科學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研究認識的日益深化,以及現實生活中氣候變化問題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美國社會對于這一問題日益重視起來,由于氣候變化與燃燒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碳排放問題密切相關,因此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政策也與節約能源的戰略大方向結合在了一起。
1993年克林頓上臺伊始,便確認了政府關于減排的目標,即到2000年時將美國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1990年的水平上,克林頓政府認為這個目標充滿“雄心壯志”但卻并非不可實現。整個行動方案包括能源需求與供給、交通運輸、森林、制造工業等各個領域,要求全面實現包括二氧化碳、硫化物、氮化物在內的各種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
在具體執行部門上,此方案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政權力分配給美國環境保護署和能源部,要求二者在1987年《全球氣候變化法案》和《清潔能源法案修正案》規定的法律框架內確保減排任務的完成。
更重要的是,法案賦予兩個部門相當重要的權力,由能源部和愿意主動減排的主要發電企業建立伙伴關系;對于實現減排目標存在困難的企業建立聯合能源部—環保署“明智氣候”項目,由兩部門協助企業務必實現減排的最低水準;同時能源部“動力挑戰”項目將會要求動力設備生產商、工業動力設備使用部門替換高效能設備。
奧巴馬當選之后,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再一次成為美國政治中的重要話題,其中最為著名的立法行動即為眾議院H.R.2454號法案,該法案全稱為《2009年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該法案由加利福尼亞州眾議員亨利?瓦克斯曼于2009年5月15日正式提出,法案主要包括的議題有: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和全球變暖問題相關的污染排放、向清潔能源型經濟轉變以及提供相關森林、農業支持。
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設定能源和再生能源聯合效率標準,并要求到2020年電力企業生產的20%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提高美國能源自給率,從 2012年起到2030年年均自給率提高不小于2.5%;建立有關溫室氣體的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制度并且設定減排目標,在2005年排放量基礎上到 2050年總量減排83%。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目前于康奈爾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美國律師團就新冠大流行向EcoHealth組織和RalphBaric等人發起10億美金索賠:控告書截圖,里面提到COVID-19是一種GainofFunction研究,GainofFunction是什......
當地時間周一(12月26日)晚,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該國在黑海水域的天然氣儲量規模提高了近三分之一,達到約7100億立方米。埃爾多安稱,這一增長主要來源于薩卡里亞氣田,此前該油田的估算儲量為540......
美國《歐亞評論》網站12月16日刊發題為《“寒冬將軍”已至歐洲,美國大撈一筆》的文章,作者是印度陸軍步兵退役軍官帕蒂亞爾·RC。全文摘編如下:未來幾個月,歐洲的天氣很可能越來越糟,氣溫將降至冰點,降雪......
圣誕節周末,美國卻迎來冬季風暴,一場來自北極的冬季風暴襲擊北美大部分地區,導致美國、加拿大和西伯利亞等地氣溫驟降,其中部分地區的溫度已下降至零下40攝氏度。當地時間12月23日,美國密歇根州,街燈和大......
受國際環境的影響,歐洲如今正遭遇“能源危機”,尤其是進入冬天以后,歐洲能源除了短缺之外,價格會更令人難以接受,上漲的電價已經開始沖擊當地的電動汽車。據特斯拉車主在行業論壇上的報告,在德國,特斯拉今年多......
為期兩天的第九屆國際清潔能源論壇大會暨零碳島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將于12月18日-12月19日在珠海開幕。論壇以“同繪碳中和藍圖共譜零碳新樂章”為主題,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研究機構等業......
為期兩天的第九屆國際清潔能源論壇大會暨零碳島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將于12月18日-12月19日在珠海開幕。論壇以“同繪碳中和藍圖共譜零碳新樂章”為主題,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研究機構等業......
標準化考試幾乎是申請美國大學博士生課程的硬性要求。但根據《科學》最近一項調查,絕大多數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博士申請項目已經停止要求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分數,且每年參加考試的學生數量急劇下降。......
一種名為Rebyota的藥物成為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使用的第一種糞便移植產品。這種治療方法由瑞士輝凌醫藥公司開發,它使用健康捐贈者的糞便,防止成人反復感染艱難梭菌(CDI)。在美國,每年......
中新網12月3日電據美國航天局(NASA)消息,執行美國“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繞月飛行測試任務的“獵戶座”飛船將于當地時間12月11日返回地球。美國航天局(NASA)關于“獵戶座”飛船返回地球的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