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7-10 14:17 原文鏈接: 美國研究人員探測到迄今最小但有重要意義的力

    機械振蕩器能將施加的力轉化為可衡量的機械運動

    參與此次實驗的研究人員

      有史以來最小的“力”被測到了!幸運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們用一組激光器和一個獨特的光誘捕系統制造了一團超冷原子云,在其中測得相當于42幺牛頓(1幺牛頓=10-24牛頓)的力。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預測引力波和時空漣漪的存在,如果想要證實這個預測,或者想確定牛頓在宏觀范疇下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在微觀世界適用到什么程度,就需要捕捉和測量這種幾乎非常細微的力,以及它們的運動。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物理學家丹·斯坦博·科恩在題為《光纖測量的“力”接近標準量子極限》的論文中宣布——“我們在高精細度的光學空腔中,對超冷原子云的質心運動施加外力,當外力與云團振蕩頻率達到共振時,取得了一種與理論預測相一致的力敏感度。”

      1200個原子組成的“鐘擺”

      在超靈敏探測器的核心是機械振子,這是一個能將力轉化為可衡量的機械運動的系統。將外力施加到振子上時,就像用一只蝙蝠擊打一個鐘擺。

      “我們測到的是最接近‘標準量子極限’的力。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靈敏度,因為使用的機械振子僅由1200個原子組成。”科恩研究組成員和論文第一作者西尼·思瑞普勒說。

      在思瑞普勒和他的同事使用的實驗裝置中,機械振子的重要成分,是一種用光學方法能夠困住銣原子并將其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氣。

      困住原子的光阱包括兩個波長分別為860納米和840納米的駐波光場,可以分別對原子產生均等反向的軸向力。調制840納米波長光場振幅時,質心運動會被誘導出來,其直接反應會被一束波長為780納米的探測波測量出來。

      一般來講,當力和運動的測量靈敏度達到量子水平,必然碰到一個叫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屏障,該原理認為,測量本身會因“量子反作用”現象擾亂振子的工作狀態。這個障礙被稱為“標準量子極限”。

      思瑞普勒解釋了實驗中的關鍵環節,“我們將銣原子從所處環境中解耦出來并維護其冷卻溫度,接下來,困住原子的激光光束能夠把它們與外部環境干擾隔離開來且不至于使它們變熱,這足以使我們接近力靈敏度的極限”。

      科學家有信心獲得更“小”的力

      到目前為止,標準量子極限是人類目前為止能夠達到的最敏感的程度。在過去幾十年間,科學家們采取了一系列對策,以盡量減少量子反作用現象的發生和影響,進而更靠近標準量子極限,但最好也不過降低了6到8個數量級。

      思瑞普勒認為,如果使用更冷一些的原子團和改進的光腔探測器,借助已有的能弱化量子反作用的技術,完全可以展開進一步的探測實驗,而且很可能會取得更接近標準量子極限的力靈敏度。

      “一篇發表在上世紀80年代的科學論文預測,標準量子極限可以在5年內達到,現在已經花了30多年。但是,我們已經實現了一種實驗能力,可以在無限量接近標準量子極限的同時,一并展現不同類型的干擾狀態。”思瑞普勒說。

      如今,這一可行方法給科學家試圖探測引力波提供了一種可行方案;對于那些希望證明牛頓定律是否適用于量子世界的人來說,現在獲得了新的檢驗方法;實驗中增強的力敏感度,也為原子力顯微鏡的改進指明了路徑。

    相關文章

    科學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觀察原子運動

    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開創性的人工智能驅動技術,它能揭示納米粒子的隱秘運動,而納米粒子在材料科學、制藥和電子學中至關重要。通過將人工智能與電子顯微鏡相結合,研究人員現在可以直觀地看到以前被噪聲掩蓋的原子......

    量子直接通信有望進入實際應用

    我國研究團隊提出了單向量子直接通信理論,并成功研制出實用化系統,創造了在104.8千米標準光纖通信實驗測試中,連續168小時、速率為2.38千比特每秒的穩定傳輸紀錄,標志著量子直接通信從理論構想邁向實......

    量子領域“時間之箭”可雙向流動

    在人們的認知中,時間是單向流動的,總是從過去流向未來。但如果時間的流向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固定不變,而是可以向前或向后流動,那會怎樣?英國薩里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從理論上看,某些量子系統中......

    中國海洋大學在量子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部教授顧永建團隊在國際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頂級期刊《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匯刊》上在線發表關于量子門控循環神經網絡研究的最新成果。量子計算作為全球科技競爭的前沿領域,近年來備......

    上海微系統所高性能集成量子電流傳感器通過驗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傳感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研制的基于鉆石負電荷氮空位色心的高性能集成量子電流傳感器(以下簡稱量子電流傳感器),順利通過用戶單位中國南方電網公司牽頭組織的新產品技......

    高精度量子操控與探測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

    高精度量子操控與探測重大研究計劃2025年度項目指南高精度量子操控與探測重大研究計劃面向發展量子科技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針對量子信息科學及其與各領域交叉研究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挑戰,發展新原理、新......

    精準制造:從微納米邁向原子尺度

    “空天海地的網絡建設,信息世界感知力、通信力以及智算力的建設,迫切需要高端、新型的硅基芯片。然而‘自上而下’的光刻技術制造方式已經接近物理極限。”在日前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說,全......

    2024量子產業大會量子精密測量論壇成功舉行

    11月29日,2024量子科技和產業大會——量子精密測量科技及應用論壇在合肥舉行。安徽省科技廳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武海峰及中電聯電力評價咨詢院副院長韓文德、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賀......

    科學家使用量子模擬器觀測規范理論中準粒子禁閉的微觀動力學行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首次觀測到格點規范理論中的禁閉相與非禁閉相轉化的微觀動力學過程,為剖析復雜的量子多體現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近......

    中國60余所高校部署自主量子計算教育方案

    記者1日從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獲悉,中國已有60余所高校部署了自主量子計算教育方案,以培養未來的量子計算人才。中國通信學會將于1月16日在合肥舉辦首屆量子計算產教研人才研討會,屆時,北京大學、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