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力爭做到或成為最好,但較以往更為優秀則意味著要不斷提高。也許原本就該如此。發表文章對于科研同行來說十分緊要,因為在科學界,個人成果的價值評議依賴于科研工作的廣泛認可,最有效的實現途徑就是論文發表。難怪乎在讀者數量大、影響因子高的雜志上發表文章日益成為巨大壓力。這個問題在那些以科研工作者所發論文數目和科研雜志的影響因子為晉升要求的研究機構和國家里就更加嚴重。在此我提出兩個可能會改進科學出版狀況的方法,希望能促進科研出版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一個建議涉及文章的審稿方面,另一個建議是關于作者要在文章中明確標注作者所作的貢獻。
審稿及修改通常會使文稿價值提升,當然也確保文稿達到高的標準。因此,對審稿工作往往會給予一定的津貼,特別是知名雜志。當前,文章數量劇增,全面而具建設性的審稿意見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設身處地想來,出版商和編輯在尋找合格的審稿人時的確面臨困難。我常聽說,優秀審稿人的缺乏是維持出版物質量的一個重要障礙。
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個問題愈發嚴重了呢?當然,問題大部分要歸咎于投稿文章數量驚人。而另一方面,由于官僚體制的原因,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更加緊張,難有審稿時間。
審稿人為什么愿意接受審稿任務?目前,答案似乎與以下幾個方面相關:1)如果他們審閱別人的文章,別人也會審閱他們的;2)他們能夠知道同行們在從事什么研究,這對于自己的研究可能會有一定的幫助;3)他們相信審稿服務能夠幫助維持他們的學術圈。顯然,這些理由對某些人來說還不夠充分。
在雙盲的概念下,我們朝著錯誤的方向漸行漸遠。目前,審稿人對作者而言是匿名的。有一個不妥的傾向是雙盲審稿,即審稿人和文章作者都保持匿名。在第九次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的自然與人文科學國際化論壇上,《自然》雜志主編菲利普·坎貝爾和《科學》雜志主編瑪夏·麥可楠特都提倡使用雙盲審稿法。對于這一做法能否提供一個公平的機會,使得一些不為人知的作者也能像眾所周知的作者一樣得到有利的審閱,各方存在爭議。
目前,《自然》及其子刊向投稿的作者提供了雙盲審閱的選擇。其做法是將文稿中所有能夠用于身份識別的材料全部移除。有趣的是,美國物理協會旗下的雜志在過去20年里進行的雙盲審閱實驗并沒有顯示出令人滿意的結果。從1993年到2001年,只有0.06%提交文章被要求使用雙盲評審,這些文章里,只有接近6%的文章最后被出版方接受出版。這個接受率比未采用雙盲評審的文章的接受率低90%。也曾有人試圖引進“三盲審稿法”,即連編輯也是匿名的。有些人爭辯,認為雙盲審稿法能夠克服偏見,例如克服了女性歧視和少數族裔歧視,但至今仍沒有實驗結果可證實此結論。此外,大多數研究工作建立在同一作者先前的研究工作基礎上,因此,猜測到作者的身份并不需要太強的偵探頭腦。另一個反對意見則是,移除了所有身份辨識標記,審稿人無法基于同一實驗室或研究團隊之前的研究工作,恰當地判斷研究結果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因此,我相信,在雙盲審稿法的概念下,我們朝錯誤的方向漸行漸遠。
審稿人的作用理應得到更好認可。我認為難有杰出專家審稿的原因是,對承擔此項重要工作的科研工作者缺乏足夠的回報或激勵機制。依我看來,審稿帶來的經濟收益不值得討論。其實,科學聲譽的認可在科研界里才是真正的硬通貨,卻經常被忽略了,真正需要的是對審稿人價值的認可機制。我很樂于看到學術雜志每年能公布審稿人名單及審閱文章的篇數清單。對我而言,這只是第一步。少數雜志,如美國經濟學會出版的雜志,明確列出審稿人名單以致謝意,但大多數雜志并未如此。我也建議雜志以某種方式顯示其完成審閱的文章數量。我意識到一些雜志并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最信賴或者最好的審稿人,但平均每個審稿人每年審閱的數量可以以某種方式發布出來,例如一篇、兩篇或者許多篇。這種方法或許能克服“克洛特里悖論”——刺激審稿但卻嚴重損害審稿系統。
作為進一步的建議,我提倡給審稿人提供披露身份的選擇權,不僅僅是對作者解密,審稿人也可以在發表的文章中以審稿人的身份署名。我敢設想,這對審稿人和作者都會帶來好處。正如常見的作者在書的章節里通過列出作出貢獻的審稿人的姓名,以此表示致謝。
還有什么可能的改進呢?對每一篇含有多個作者的文章,我希望在文章中對每個作者所作的貢獻作一個簡短的注釋。目前,在許多機構和國家,榮譽似乎被歸功于文章的第一作者,很少惠及其他合作者。這種情形傷害合作,尤其是在研究團隊之間。文章作者排名導致敵意并產生合作上的對抗。許多前沿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相互合作,而且科學問題往往預先難以明確研究領域及方向。目前的體系阻礙了合作,相反的是,我們應該想辦法鼓勵合作以推進科學的發展。
此外,當晉升評審或者獎勵評定的時候,準確了解科研工作者的具體貢獻十分重要。我的提議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減少“名譽作者”的數量(我在閱讀一些文獻時經常見到此類情形),但作者的實際貢獻應該更加明確。少數雜志現在采取了詳細表述作者貢獻的做法,但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出版機構廣泛采納這種做法。有多個作者的文章(比如幾十甚至上百個作者)可能會出現篇幅有限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可通過附件說明加以解決。我認為詳細表述個人貢獻的做法會使得研究工作變得更加透明,并且給出版文章添加更多人性色彩。就我個人經驗而言,如果能讓大家更清楚了解實際研究工作是如何完成的,這樣的舉動是有助于提升科學聲譽的。
作者介紹:
理查德·杰爾,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數學與應用委員會主席、美國科學理事會主席、美國總統國家科學家委員會主席,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沃爾夫化學獎、美國化學會頒發終身最高成就獎等。2010~2011年間曾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績效國際評估專家委員會主席。
不孕不育、新生兒早產、傳播性病……研究顯示,細菌性陰道炎(BV)正在影響約1/3育齡女性,但目前對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仍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占山的一項研究采用AI(人工智能)技術......
一篇文章一審就是好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有些人因為論文發表太慢而錯失職業生涯中重要的晉升機會,但就算投出去“石沉大海”也得等著,畢竟禁止“一稿多投”的規則還在,誰也不想被扣上“學術不端”......
今年3月,Hindawi被科睿唯安官方一次性剔除了19本,可以說損失慘重。那么對于普通科研碩博來說,Hindawi旗下的其他期刊是否還能投呢?是否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反其道而行之,在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我......
2022年6月,Hindawi研究誠信團隊利用審稿人活動數據庫基礎上的新的分析能力,在少數期刊的同行評議過程中發現了違規行為。初步調查的結果,Hindawi將撤回自2020年8月以來發表的16種期刊的......
2020年6月24日,一篇關于水中電子阿秒電離問題的稿子投遞到Nature編輯部。論文作者們原本以為很快會被接收,然而,卻陷入了漫長的等待。論文經歷了三輪審稿,該科研團隊對審稿意見的回復竟累計長達99......
今天,推薦一篇在學術圈引起很大反響的Top5期刊文章,至少在群友間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響。雖然很多學者讀不懂文章的內容,但從1997年投稿到2021年出版的執著精神,著實感動了一批批中青年學者。“Nev......
Elkhouly是新澤西州特倫頓市圣弗朗西斯醫學中心的一名住院醫師,他已經從Cureus雜志上被撤稿了五篇論文。據該雜志稱,Elkhouly在文章中使用了他未透露姓名的妻子作為同行審稿人,其話題范圍從......
投稿時,該選擇綜合性期刊,還是專業性期刊?先從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試投,直到成功為止,這樣用“試錯法”投稿可行嗎?怎樣在150字內把摘要寫好?投稿信一定要寫嗎?被拒稿,要不要申訴?這一系列關于論文寫作和......
5月29日,一則“IEEE下令清理華為系審稿人”的消息在中國網友中引起廣泛關注。消息顯示,IEE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國際電氣與......
據RetractionWatch網站2月14日報道,來自伊朗馬什哈德菲爾多西大學的機械工程師MinaMehregan及其同事發現,自己發表在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