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疑似存在甲烷的Nili Fossae區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3月6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目前正在制定一項新的計劃,擬于2016年向火星發射一枚新的探測器。該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在火星上尋找甲烷。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最終能證實火星上的確存在甲烷,那么這顆星體就很可能存在生命。
新探測器將在火星上尋找甲烷
美國宇航局在華盛頓舉行的火星探測研討會上宣布,他們計劃于2016年向火星發射一個登陸器或者探測器,以便在火星上尋找并繪制甲烷分布的詳細地圖。但是由于發射“火星科學實驗室”的原因,該計劃將被迫推遲2年進行。由于一個關鍵技術問題未能解決,核動力“火星科學實驗室”的發射也由2009年推遲到2011年。隨著火星周圍現有軌道器的老化,美國宇航局因此決定于2016年發射一個新探測軌道器以促進火星與地球之間的通信。到2018年,他們也許還會再接著發射另一個探測器或登陸器,進一步加強對火星的探測,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取回火星表面的巖石或土壤標本。2016年發射的軌道探測器的準確載荷和預算目前尚未公布。
該軌道器將能夠幫助科學家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甲烷熱區。目前,有一種想法就是當太陽轉到火星背面時,利用分光計穿過火星大氣層進行檢測,即所謂的“掩日法”。通過測量火星大氣層究竟吸收了多少太陽光線,分光計則可以檢測出大氣中甲烷氣體的濃度,靈敏度可達萬億分之一。2016年軌道探測器項目科學精度小組成員、地球化學家吉姆-卡斯汀表示,“這可以提供足夠精確的數據,來驗證地面觀測站的觀測數據。我們還可以得到火星表面的甲烷更為精確的空間和時間分布圖。”現在環繞火星運行的所有軌道器中,沒有一個能夠完成如此精確的測量。
但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科學家蘇希爾-阿特雷亞表示,“僅僅只有火星表面的甲烷地圖并不能夠回答火星甲烷的來源問題。”阿特雷亞是第一位在火星大氣中發現甲烷跡象的科學家。如果火星表面確實存在過量的甲烷氣體,則有必要加強對這種氣體生物源頭的探測和研究。但是,如果火星大氣中還在存在乙烷的話,則還必須要轉向甲烷和乙烷的地質源頭探測。因此,2016年軌道探測器的主要科研目標包括:測量多種碳同位素以及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并試圖發現甲烷氣體的來源。
甲烷或能證明火星存在生命
據美國科學家估計,甲烷也可能由火山活動形成。但迄今為止,科學家尚未發現火星上存在任何已知的活火山。更值得關注的是,宇航局在水蒸汽形成的云層所在區域發現了甲烷,水蒸汽是支持生命產生和存在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專家們推測,生活在地下冰層下方水域的產烷生物以廢物的形式將甲烷排出體外。由于甲烷仍存在于火星大氣層之中,這些有機生物也應該還生活在火星之上。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項目組成員約翰-默里認為,迷你型火星生物可能以“假死”狀態存在,并且能夠從這種睡夢中蘇醒過來。他發現的壓倒性證據顯示,火星赤道附近塵埃下方存在一個巨大的冰凍海洋,在這一區域,簡單生命體能夠以細菌形式“復活”。
英國火星專家科林-皮林格教授認為,從發現甲烷得出的唯一結論是火星上存在生命。如果走霉運的“小獵犬2”號沒有在2003年圣誕節墜毀,這個攜帶實驗室的探測器將直接尋找類似生命存在跡象。皮林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甲烷是生物群落的一個產物。既然在火星大氣層中發現甲烷,那就說明一定存在一個補充源。”其中最明顯的補充源自然非有機生物莫屬。也就是說,如果在大氣層中發現甲烷,你就可能得出存在生命的假設。這雖然不是一個鐵證,但卻值得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美國宇航局的發現證明了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的研究,5年來,“火星快車”一直繞這顆紅色星球軌道運行,并于2004年報告發現甲烷存在跡象。
早在2003年,科學家就曾利用地球上的望遠鏡發現火星上疑似存在甲烷。雖然觀測顯示火星甲烷的數量非常稀少,與地球上每十億份空氣就有 1800份甲烷相比,火星上每十億份空氣中僅有10份甲烷,但是火星上的甲烷顯然都集中在赤道附近。火星上的什么東西會產生這么多甲烷呢?雖然產生甲烷的途徑多種多樣,但是最后的答案是生物體或者非生物來源。非生物甲烷是在地下的高溫高壓環境下產生的。雖然地質過程可以產生甲烷,但是氫氣和二氧化碳等一些帶碳分子的物質發生反應,也會形成甲烷。有一種方法可以不通過從土壤中尋找生命跡象,來確定火星甲烷的來源。這種方法涉及到所有甲烷并不是通過一種方法產生的事實。甲烷的構成成分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這種形式被稱作同位素,不同同位素的質量是不一樣的。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基于火星軌道淺表探測雷達(SHARAD)的觀測數據,成功揭示火星埃律西昂平原一個撞擊坑的分層結構演化歷史。進一步分析表明,火星在晚亞馬遜紀的風成作用較強。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記者1月4日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基于火星軌道淺表探測雷達(SHARAD)的觀測數據,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揭示火星埃律西昂平原一個撞擊坑的分層結構演化歷史。進一步分析表明,火星在晚亞馬遜紀......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史吉平、劉莉團隊,在微生物協同強化餐廚垃圾厭氧發酵產甲烷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bioaugmentationwithClostridiu......
標準發布為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近日批準發布了《固定污染源廢氣總烴、甲烷和非甲烷總烴的測定便攜式催化氧化-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法》(HJ1331-2023)和《固定污染源廢氣總烴、甲烷和非甲烷......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史吉平、劉莉團隊,在微生物協同強化餐廚垃圾厭氧發酵產甲烷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bioaugmentationwithClostridiu......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氣候最接近地球的星球。與地球不同,火星當前不存在類似地球那樣的全球性偶極磁場。由于缺乏全球磁場的保護,外部太陽風可直接轟擊火星大氣,并剝蝕火星大氣粒子以致其逃逸,使得......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火星研究團隊基于自主研發的大氣模式動力框架,拓展其應用領域到火星大氣,成功構建了新一代火星大氣模式,為火星探測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撐。不同于地球,火星大氣低壓低溫,水汽極少......
移居火星是人類的夢想,但首先要解決缺乏氧氣的問題。火星上存在水資源的可能,為利用太陽能驅動的電催化析氧反應制備氧氣提供了機遇。人類無法在無氧的火星環境下長期生存,因而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創制催化劑成為難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262.shtm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自然》25日發表的兩篇研究發現,火星的液態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08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