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目前臨床抗感染治療最普遍應用的一類抗生素,隨著這類藥物的廣泛使用(特別是濫用和誤用)和致病菌的變遷,產生了病原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問題,而且耐藥發生率相當高。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β-lactamase)是80%病原菌耐藥的原因之一,另外約12%和8%病原菌的耐藥分別與細菌細胞外膜通透性障礙和靶位的改變有關。本文對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所致的耐藥性作一簡要綜述,以便采取相應對策以防止耐藥性的蔓延。
1.β-內酰胺酶的特性
β-內酰胺酶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7-氨基頭孢烷酸(7-ACA)及其
N-酰基衍生物分子中β-內酰胺環酰胺鍵的滅活酶。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是細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的主要機制。β-內酰胺酶分為染色體介導酶和耐藥質粒介導酶二大類,以其水解對象可分為青霉素酶、頭孢菌素酶、廣譜酶和超廣譜酶四種。質粒是一種密閉環狀雙股螺旋結構的DNA,存在于胞漿內,也是具有遺傳功能的基因成分,質粒帶有各種基因,包括耐藥基因,但不是細菌存活所不可缺少的組成物質。質粒介導的β-內酰胺酶用等電聚焦法分型有TEM型(TEM-1,TEM-2),OXA型(OXA-1~3),PSE型(PSE-1~4),SHV-1,HMS-1等標準酶,均為G-桿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克雷伯氏桿菌、腸桿菌屬、綠膿桿菌等產生。TEM型酶分布很廣,尤以TEM-1型分布最廣,出現頻率最高,約占50%。染色體介導酶有K1型,P99型及D31型,染色體基因決定細菌對抗生素固有耐藥性,近代研究證明在院內感染病人中產生質粒介導酶的耐藥菌,其產生耐藥性大多是在接觸抗生素后獲得的,并通過耐藥基因的轉移而播散,也可由基因表達而傳至下代。至今β-內酰胺酶的數量已超過200種,其中超廣譜β-內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ESBL)已超過50種。
2.β-內酰胺酶的分類
Ambler等根據β-內酰胺酶分子結構中氨基酸序列差異,將β-內酰胺酶分成A、B、C、D4種類型。1995年Bush等[2]提出了β-內酰胺酶的功能分類方案,依據酶的底物和酶被抑制不同,將其分為4群,其中2和3群又可分為許多亞群。
2.1A型β-內酰胺酶
A型β-內酰胺酶按Bush分類法屬2群,向下又分為8個亞群(2a,2b,2c,2d,2e,2f,2be,2br),因此,A型β-內酰胺酶在底物動力學性質上顯示多樣性。大多數青霉素類抗生素都是A型β-內酰胺酶的良好底物,側鏈上有氨基的氨芐西林,含羧基的羧芐西林。側鏈上具有空間障礙基因的苯唑西林和甲氧西林都是A型β-內酰胺酶的良好底物。從整體上看,A型β-內酰胺酶對青霉素類的水解率較頭孢菌素類為高,但也有例外。此類酶的活性可被克拉維酸等酶抑制劑所抑制。
2.2B型β-內酰胺酶
B型β-內酰胺酶的活性依賴于2價過渡態金屬離子,大多數情況下為Zn2+,此酶不被棒酸抑制,但能被EDTA所抑制,按Bush分類屬3群。按照核苷酸序列,此酶可分為2個亞型,一個亞型以L-1酶為代表,另一亞型以A2酶和CcrA酶為代表。L1酶和CcrA酶有相當廣譜的底物輪郭,能水解頭孢西丁,也有報告可水解氨曲南。亞胺培南是A2酶的唯一底物,因此,A2酶也可稱碳青霉烯酶。
2.3C型β-內酰胺酶
C型β-內酰酶通常被稱為頭孢菌素酶,按Bush分類法屬1群。第1代頭孢菌素是C型β-內酰胺酶的良好底物,第2、3代頭孢菌素一般對C型β-內酰胺酶不敏感。亞胺培南和氨曲南則表現出對C型β-內酰胺酶的抑制作用。
2.4D型β-內酰胺酶
D型β-內酰胺酶Bush分類屬2d群,它們對苯唑西林和氯唑西林的水解速度明顯大于芐青霉素,因此,它們又被稱為“苯唑西林酶”。細菌β-內酰胺酶的分類見表1。
3.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種類和特性
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是以能滅活窄譜和廣譜頭孢菌素、單環類抗生素及抗G-桿菌青霉素等抗生素為特征的β-酰胺酶,屬于Ambler分類的A類,按Bush分類屬2be群。大多數的ESBL都是TEM-1、TEM-2、SHV-1酶的突變體,為質粒介導酶,所含耐藥基因的質粒可在細菌菌株間轉移和傳播,有較廣的水解底物譜,部分產ESBL菌株不但對β-內酰胺類耐藥,有的還可對氨基糖苷類、磺胺、四環素、氯霉素和喹諾酮類耐藥。但是,ESBLs不能水解碳青霉烯類和頭霉素類抗生素。ESBL一般可被克拉維酸、青霉烷砜和他唑巴坦等酶抑制劑所抑制,其中他唑巴坦的酶抑制作用最強。根據NCCLS1997標準,一旦認定為ESBL突變株,即使藥敏結果顯示為敏感者,臨床上也應視為對所有青毒素類、頭孢菌素類及單環類抗生素耐藥。
ESBL的撿測:
(1)E-test法 一般認為頭孢他丁是識別ESBL的最佳底物之一。單一頭孢他啶和頭孢他啶/克拉維酸的MIC之比大于4。(2)雙紙片法 含頭孢他啶紙片的抑菌圈被鄰近含阿莫西林/克拉維酸(20/10μg)所擴大。
自1983年在歐洲首次發現ESBL以來,目前發現的TEM類ESBL已有50多種,SHV類ESBL12種。肺炎克雷伯氏菌是ESBL的主要攜帶菌,其次是大腸埃希氏菌。一項研究表明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腸埃希氏菌中產ESBL菌的檢出率分別為27.3%和5.7%。77株產ESBL菌對12種抗菌藥物的藥敏情況見表2。另一次研究顯示: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桿菌和陰溝腸桿菌中產生ESBL菌的檢出率分別為37.4%、30.21%和41.82%。國外文獻報道除上述三種細菌外,其他腸桿菌科細菌如粘質沙雷菌、腸桿菌屬、構櫞酸菌、沙門氏菌和摩根菌也可產生ESBL。目前認為可用于治療產ESBL菌所致感染的藥物有碳青霉烯類、頭霉素類抗生素。亞胺培南具有超廣譜,高效的抗菌活性,除金屬β-內酰胺酶外,它幾乎對所有的ESBL高度穩定。目前認為亞胺培南/西司他汀是治療ESBL菌感染的首選藥物。頭孢美唑對ESBL菌的敏感性達84.66%。
一、名詞解釋:β-內酰胺酶http://www.antpedia.com/?uid-12922-action-viewspace-itemid-31066二、分析方法:β-內酰胺酶的檢測http://......
1.常規方法(1).微生物法:[原理]以一種對青霉素高度敏感的細菌-枯草芽孢桿菌作為指示劑,試驗時如果被測細菌株產生青霉素酶,破壞了青霉素,則此高度敏感菌株即可生長,否則,指示劑則被抑制。[方法]以枯......
β-內酰胺酶的分類β-內酰胺酶(β-lactamase)細菌產生的能水解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本科,由于β-內酰胺本科的水解,β-內酰胺類抗生素失活。顯色頭孢菌素頭孢硝噻吩(nitrocefin)的溶液......
焦紅:國家食品安全檢驗重點實驗室(廣州)主任,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食品實驗室主任。外源性β-內酰胺酶是我國不允許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學物質。違法使用的目的,是為了掩蓋違規使用大環內脂類等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