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在聚丙烯酰胺凝膠中電泳時,它的遷移率取決于它所帶凈電荷以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狀等因素。如果加入一種試劑使電荷因素消除,那電泳遷移率就取決于分子的大小,就可以用電泳技術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1967年,Shapiro等發現陰離子去污劑十二烷基硫酸鈉(SDS)具有這種作用。當向蛋白質溶液中加入足夠量SDS和巰基乙醇,可使蛋白質分子中的二硫鍵還原。由于十二烷基硫酸根帶負電,使各種蛋白質-SDS復合物都帶上相同密度的負電荷,它的量大大超過了蛋白質分子原的電荷量, 因而掩蓋了不同種蛋白質間原有的電荷差別,SDS與蛋白質結合后,還可引起構象改變,蛋白質-SDS復合物形成近似“雪茄煙”形的長橢圓棒,不同蛋白質的SDS復合物的短軸長度都一樣,約為18A(1A=10-10m),這樣的蛋白質-SDS復合物,在凝膠中的遷移率,不再受蛋白質原的電荷和形狀的影響,而取決于分子量的大小由于蛋白質-SDS復合物在單位長度上帶有相等的電荷,所以它們以相等的遷移速度從濃縮膠進入分離膠,進入分離膠后,由于聚丙烯酰胺的分子篩作用,小分子的蛋白質可以容易的通過凝膠孔徑,阻力小,遷移速度快;大分子蛋白質則受到較大的阻力而被滯后,這樣蛋白質在電泳過程中就會根據其各自分子量的大小而被分離。因而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可以用于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當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間時,蛋白質的遷移率和分子量的對數呈線性關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為分子量,X為遷移率,k、b均為常數,若將已知分子量的標準蛋白質的遷移率對分子量對數作圖,可獲得一條標準曲線,未知蛋白質在相同條件下進行電泳,根據它的電泳遷移率即可在標準曲線上求得分子量。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經常應用于提純過程中純度的檢測,純化的蛋白質通常在SDS電泳上應只有一條帶,但如果蛋白質是由不同的亞基組成的,它在電泳中可能會形成分別對應于各個亞基的幾條帶。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具有較高的靈敏度,一般只需要不到微克量級的蛋白質,而且通過電泳還可以同時得到關于分子量的情況,這些信息對于了解未知蛋白及設計提純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