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實體腫瘤的檢測仍然是癌癥診斷中的常規程序,但新一代測序等現代技術,已經使科學家們能夠更詳細地跟蹤腫瘤的組織起源。許多腫瘤會脫落細胞,稱為外泌體(exosome)的囊泡,也有DNA進入血液和其他體液的痕跡。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碎片可以作為標記物,來監測疾病的進展,甚至有助于研究人員在癥狀出現之前診斷癌癥。
結果發現,腫瘤DNA通常可在血液樣本中檢測到。例如,6月5日在《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測了4000多名孕婦的血液樣本——為了確定胎兒中的染色體異常而抽取的,確定了三例孕產婦癌癥:一例卵巢癌,一例濾泡性淋巴瘤,和一例霍奇金淋巴瘤。本文共同作者、魯汶大學人類遺傳學中心的Joris Vermeesch說:“我們發現,在大多數的這些腫瘤中,即使是低等級的腫瘤,也可以用一個人的血液,用于研究腫瘤生物學。”
這樣的“液體活檢”不僅僅是血液和血漿樣品。在其他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膀胱癌患者術后復發風險,與尿液中的DNA甲基化水平關聯起來,檢測糞便樣本中的腸癌DNA,并鑒定了頭頸部癌患者唾液中的癌癥相關突變。以前,這種分子測試被用來監測晚期疾病和腫瘤轉移。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精確工具,即使在疾病的最早期階段,也可以在血液中發現少量的癌細胞和DNA。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Bert Vogelstein稱:“糞便和尿液可以檢測結直腸癌或膀胱癌,但血液能夠檢測所有的癌癥——至少從概念上來說。然而,從邏輯上說,檢測非常少量的DNA一直都存在挑戰。”
共同證據
去年,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的一項包括640例患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報道稱,可以在大約40%至70%的幾種癌癥中檢測到循環腫瘤DNA,包括腦瘤、前列腺癌和卵巢癌。例如,在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循環腫瘤DNA可被用來確定87%的病例中的KRAS基因突變。
完整的癌細胞也可以進入血液循環。早期有研究嘗試依靠識別表面抗原或其他標記,捕捉這些循環腫瘤細胞(CTCs)。但是,根據腫瘤的類型、病期和其他因素,CTCs可能帶著不同的分子面具。然而,今年早些時候,哈佛醫學院的Mehmet Toner及其同事在《Nature Methods》發表論文指出,微流體裝置可以用“不依賴全血腫瘤特異性標記”的物理方法,捕獲這些細胞。Toner告訴The Scientist雜志說:“完整的細胞有著巨大的價值。你可以研究DNA、RNA、信號分子、磷酸化模式、表觀遺傳學——這比一個單一的生物標志物更加豐富。從長遠來看,我們可以培養這些細胞,來測試藥物的敏感性,真正走向個性化醫學。”
除了DNA和全細胞之外,最近的研究表明,腫瘤細胞脫落的外泌體,也可作為替代的癌癥生物標志物。6月24日,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研究人員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在《Nature》發表論文,描述了外泌體的一種血清檢測法——它攜帶著DNA、RNA和蛋白質,可以用來成功區分患者早期、晚期胰腺癌與良性胰腺疾病或健康受試者。
但循環腫瘤痕跡的罕見性——無論DNA、整個CTCS還是脫落的囊泡,迄今為止都具有臨床應用的挑戰。根據Vogelstein介紹,提高這種分子測試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對于建立其臨床效用是至關重要的。除了消除假陽性,這些結果對于了解“為什么有些腫瘤不能在血液和其他液體中被跟蹤到”,也是必不可少的。
Vogelstein說:“目前,我們不知道局限是技術性的還是生物學的。我們發現,40%到70%之間的腫瘤,是可檢測的。但是,如果其余的早期癌癥不分泌單一分子的循環腫瘤DNA,那么無論我們的技術有多好,它都不重要。”
大部分的生物學基礎還不清楚,倫敦大學學院的Tim Forshew通過電子郵件告訴The Scientist雜志:“我們還不完全知道循環腫瘤基因是如何進入血液循環的,以及根據不同類型的癌癥它們有何不同。我們也不完全了解是什么影響著它迅速從血液中清除。”
盡管如此,使用一種簡單的血液測試來診斷癌癥,并指導治療策略的可能性,已經鼓舞著一些公司,他們現在正在競相研制檢測方法。
早期應用
Forshew說:“循環腫瘤標志物的商業利益是巨大的。”他在Inivata(提供循環腫瘤DNA為基礎的診斷測試的幾個公司之一)帶領技術研發。在Forshew的心里,這種技術最重要的應用是,研究癌癥的遺傳學,而不是輕易操作的活檢。
其他幾家公司——包括Epic Sciences、Johnson & Johnson’s Janssen Diagnostics、SRI International和Guardant,目前提供循環腫瘤DNA和細胞的測試。然而,這些測試的臨床應用迄今已被局限在監測腫瘤轉移,在較小程度上,也監測治療反應。
從事臨床研究的科學家正在努力將血液中的腫瘤DNA與特定的疾病參數關聯起來,如手術切除腫瘤后的復發風險。Vogelstein說:“這不同于預測預后結果,這實際上是檢測尚未出現臨床或影像學跡象的神秘疾病,這樣我們就可以及早地實施治療。”
與Vogelstein合作,澳大利亞Walter and Eliza Hall醫學研究所的Jeanne Tie和她的同事,采用循環腫瘤DNA,來評估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受益于II期大腸癌手術后的化療。一般情況下,一大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接受輔助化療。但只有4%到5%的患者似乎從中受益。其余的患者,要么手術證明是充分的,要么盡管化療還是出現了癌癥復發。該小組的初步結果,提交到去年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會議,表明復發風險與循環腫瘤DNA水平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正在計劃一項更大的隨機試驗,來評估循環腫瘤DNA指示化療實施的效用。Tie說:“通過使用血液測試來指導化療,我們不僅可以提高生存率,而且還可以減少接受不必要化療的患者數量。”
與以前使用的測量(如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甚至是由健康細胞釋放的)相比,腫瘤DNA、CTCs與腫瘤來源的外泌體,都是“更高價值”的標志物。他說:“這些新的標志物,提供了一個驚人的機會來管理癌癥。以前,我們總是落后于疾病一步。有了這些更具體、更敏感的工具,我們終于可以向前邁進一步。”
人們應用合成生物學手段已開發出精密的細胞生物傳感器,可用于檢測人類疾病。然而,生物傳感器尚未被設計用于檢測特定的細胞游離DNA序列和突變。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等機構合作開發一種工程化細菌,可檢測活體......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型干細胞有助于脊椎的形成,有助于揭示為何乳腺癌等腫瘤經常向脊柱轉移。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癌癥會優先向脊柱擴散,但......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腫瘤科病房內,田大叔正開心地收拾著行李。“老田,出院啦,祝賀祝賀,回了陜西也要跟我們保持聯系哦。”“對呀,你恢復得效果那么好,我們還要跟你多請教呢。”“就是就是,希望我家那位也能有你......
近日,“量子療法”可治療腦癌的訊息引發廣泛關注。英國諾丁漢大學領導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團隊發現使用帶電分子觸發癌細胞自我毀滅,從而靶向并殺死難以治療的腦瘤中的癌細胞。這種方法未來有望發展成手術中使用的噴霧......
美國普渡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癌癥療法,通過誘騙癌細胞吸收自然阻止細胞分裂的RNA片段來攻擊腫瘤。在為期21天的研究過程中,接受新療法治療的腫瘤尺寸沒有增加,而未經治療的腫瘤在同一時期內尺寸增加了......
一項針對老鼠的研究表明,服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補充劑可能刺激腫瘤內血管的形成,從而導致肺癌變大和擴散。一位研究人員強調,患有癌癥的人不應該在飲食中避免這些抗氧化劑,但通過補充劑攝入超過所需的......
在四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布羅德研究所、楊百翰大學和世界各地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臨床蛋白質組腫瘤分析聯盟(ClinicalProteomicTumorAnalysisConsort......
8月14—16日,第六屆國際信息研究大會在京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ShahbazKhan、國際信息研究學會聯合主席PedroMarijuan分別出席會議致辭演講。記者在16日大會圓對......
近日,地處廊坊的“河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簡稱“河北醫院”)因突然申請注銷,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8月15日,中國新聞網記者實地探訪河北醫院發現,院名中“河北”二字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國醫學科學......
據10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論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設計出了可檢測活生物體中腫瘤DNA存在的細菌。這種細菌作為生物傳感器,可部署在腸道內,檢測結直腸腫瘤釋放的DNA。實驗中,它檢測到了小鼠結腸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