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酒精性脂肪肝:在形態學上,酒精性脂肪肝表現為肝細胞內有大的脂滴,此種細胞呈灶狀分布,以肝小葉中央區最明顯。個別過度脂肪變的肝細胞發生溶解壞死,被脂性肉芽腫取代,后者由周圍繞以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嗜酸性細胞的脂滴構成。如果這種脂性肉芽腫匯集成多結節性結構,則要伴發顯奢的實質纖維化。在匯管區可見非特異性反應性肝炎。
2、毒性脂肪肝:毒性脂肪肝的形態學改變可為小脂滴性或大脂滴性肝細胞脂肪變,脂肪變的肝細胞可首先發生于肝小葉中央(如四氯化碳、氯仿中毒所致者),也可發生于肝小葉周邊(如磷中毒所致者)。
3、營養不良性脂肪肝:雖然機體對營養缺乏能產生適應,但如果缺乏嚴重或時間過長,將產生一系列明顯的病理改變。脂肪肝即為其病變之一,首先是肝臟周圍的肝細胞內積有小的脂滴,以后脂滴增大并延伸至肝小葉中央。嚴重者所有肝細胞都充滿大的脂滴,細胞核被推向一側,細胞漿極少。但肝功均維持正常,很少發生嚴重的肝衰竭。
4、妊娠性脂肪肝:通常見于妊娠高血壓癥患者或妊娠末期的初產婦。后者發病率較低,約占孕婦的萬分之一。大體上,肝臟呈淡黃色,體積變小。光鏡下,肝細胞內可見大量細小脂肪空泡,可呈全小葉分布,或累及中間帶和外周帶區域性分布,有時可見明顯的大泡性脂肪變和肝細胞氣球樣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