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肝血管瘤瘤體多較小,直徑多在2~4cm,腫瘤多為暗紅色或紫褐色,界線清楚,但無包膜。質地較軟,其內充滿血液,腫瘤中心往往可見灰白色纖維瘢痕,有時也以散在小塊狀分布于瘤體中。鏡下可見瘤體為含血液的血管腔構成,血管壁厚薄可以不同,多由纖維細胞和膠元纖維組成。瘤體內常可見血栓形成、血栓機化。瘤旁肝組織常呈受壓改變,肝竇常明顯瘀血擴張,甚至與瘤體的血管腔相通。
肝血管瘤CT掃描均有特征性表現,平掃幾乎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密度均勻的低密度影,增強掃描病灶顯示更清楚,且具有特征性的從病灶邊緣開始呈結節樣強化,逐漸向病灶中心擴展,直至造影劑完全填充病灶,呈“慢顯慢退”特征改變。這種特征表現是診斷肝血管瘤的可靠重要依據,診斷符合率可達95%以上,本組病例均據此征象予以診斷。
肝臟血管瘤主要CT征象:單發多見,病灶形態為圓形、橢圓形,少見不規則型,邊緣大多不清,平掃密度為低密度,以均勻多見,常有中心更低密度。增強掃描早期病灶邊緣呈高密度強化,增強區域進行性向中央擴展。延時掃描呈等密度充填,為快進慢出。肝血管瘤的平掃及增強表現極具特征性,這與其組織學改變密切相關。本組平掃中病灶邊界多模糊,這與肝周組織受壓,肝血竇受壓有關。本組中密度均勻者有39例,不均勻11例,這可能與其瘤體內存在瘢痕纖維或血栓形成有關,若增強時中心低密度始終不強化,則提示有血栓形成或血栓機化改變。由于血管瘤瘤體腔隙壁多很薄,造影劑進入較多,而腔壁內缺乏肌肉組織,造影劑停滯較久,且可以逐漸彌散。因此CT增強掃描時表現為造影劑延遲填充,最終可以表現為與肝實質等密度改變。但也有極少數病例表現為CT增強不明顯,或完全不強化。這是由于瘤體腔壁厚,腔隙過小,造影劑不易進入或進入較少。部分病例可以表現為部分強化與部分無明顯強化的混合病灶,這與瘤體由厚壁與薄壁兩種內型共同組成所致。
CT橫斷面解剖圖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可以準確定性,發現病灶,顯示病變的大小、形態、數目及和周圍臟器的關系。還可以測得病變內的CT衰減系數,是一種無創性的檢查,被認為是鑒別肝臟良惡性腫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肝血管瘤的鑒別診斷:①原發性肝癌:平掃為低密度病灶,增強典型表現為“快進快出”,即動脈期早期強化,門脈期造影劑退出較快。往往在病灶周圍可見一低密度假包膜影。這與血管瘤較容易鑒別,但有時原發性肝癌表現可以不典型,早期可以明顯強化,但門脈期退出不明顯,此時與血管瘤往往不易鑒別,若增強時見強化病灶超出原平掃低密度灶范圍,則可以考慮為血管瘤,這與其病理機制相關,即前面所提到的瘤周肝組織中擴大的血竇與瘤體管腔相同有關,當快速注射造影劑后,腔隙內的造影劑充填與瘤體周圍的團片狀強化同步。而這在原發性肝癌中從未見到。②單發轉移瘤:轉移瘤多為乏血供,增強常無明顯強化,少數病例為富血供者,但由于其多數為門脈供血,因此動脈期很少見強化改變,門脈期常表現為周邊強化,中心不強化,即“牛眼征”。此點可以與血管瘤鑒別。但若血管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機化時,門脈期中心可以一直保持低信號,此時就需要仔細分析其他征象以茲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