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發表在journal Atherosclerosis上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存在著新穎的關系,是造成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了解細菌在腸道中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中扮演的角色,研究人員檢測了腸道微生物群代謝產物在血液中的濃度。他們研究了來自三組不同患者的316人,這些患者血管內的斑塊數與粥樣硬化風險的斑塊數大致相同。其中,盡管一部分人具有高風險因素,但他們的動脈血管正常,因此似乎可以避免動脈粥樣硬化;而一些不明原因的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盡管沒有任何的高風險因素,卻仍然有高水平的斑塊負擔。
原因是什么呢?
研究人員發現,原因不明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液中腸道細菌產生的毒性代謝物的濃度顯著增高。為此,他們專門研究了代謝物TMAO,對甲酚硫酸酯,對甲酚葡糖苷酸和苯乙酰谷氨酰胺,并使用頸動脈超聲測量了動脈中斑塊的積聚情況。
結果顯示,在線性回歸中,TMAO的水平和對甲酚硫酸鹽是斑塊負荷的重要預測因子。
治療新思路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差異無法用飲食或腎臟功能來解釋。隨著微生物領域的共識越來越多,普遍認為,腸微的功能勝過分類。 換句話說就是,對于菌群的定義并不是那么清楚,并不清楚它們在哪里?做什么?以及他們的產物是怎樣的?因此,通過這項研究認為,腸道菌群的組成存在差異有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這項發現為研究者提供了思路,也為那些不明原因的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開啟了新的治療選擇--可以使用益生菌在腸道中對抗這些代謝化合物,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糞便移植,益生菌療法或移植培養的細菌。
其實,微生物治病并非當今新鮮事。1000多年前的大名鼎鼎中藥“黃龍湯”,就是糞汁。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以及“驢矢,絞取汁五六合,及熱頓服,立定"。可以用來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在國外,1958年美國醫生也用糞水挽救感染垂死的患者。
一邊吃藥,一邊吃菌,或許這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治療新模式?
抗生素有助于對抗細菌感染,但它們也可能傷害生活在腸道中的有益微生物。這可能會產生長期的健康后果。現在,在今年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歐洲臨床微生物學和傳染病大會(ECCMID)上發表的新研究已經確定了幾種保......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教授房靜遠團隊首次揭示了他汀類藥物塑造的腸道微環境預防結直腸癌發生潛在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微生物學》。結直腸癌是一種由腺瘤-腺癌緩慢進展的惡性腫瘤。流行病學統......
意大利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生態與進化》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與攝入較少微塑料的海鳥相比,攝入高水平微塑料的野生海鳥腸道內的微生物總體上更豐富多樣,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多樣性的增加對海鳥意味著什么。......
與攝入微塑料較少的海鳥相比,攝入大量塑料顆粒的海鳥的消化系統含有更多樣化的細菌。但目前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組多樣性的增加對海鳥意味著什么。相關研究3月27日發表于《自然-生態與進化》。海鳥很容易吃到微塑......
意志力可能是把人從沙發上拽起來鍛煉的關鍵,細菌則可能為此“推了一把”。近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是導致鍛煉欲望差異的關鍵。美國科研人員集中研究了特定的微生物分子,這些分子能刺......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家禽營養研究團隊聯合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品質控制與多組學技術創新團隊,在植物提取物調控肉雞腸道健康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Food&Functio......
動脈粥樣硬化,這種因年齡增長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導致的動脈內膜病變,往往會在動脈壁形成“添堵的斑塊”,導致心血管疾病、腦梗死、外周血管病等疾病。中藥天然藥物是我國寶貴的藥物資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李夢涵博士以高精度硫同位素分析為主要手段,對澳大利亞悉尼盆地的二疊—三疊紀地層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噴發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在全球范圍內的擴散和沉......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曾曉雄教授課題組與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曹有龍研究員團隊合作在CarbohydratePolymers發表了題為“Thepolysaccharidesfromthefr......
胃腸道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代謝和營養中起著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群落的改變與許多腸道疾病有關,包括癌癥、肥胖和各種腸道疾病。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在小鼠身上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