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08 07:13 原文鏈接: 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癥的機制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在抗腫瘤免疫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有效性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明確。現在,由40多位科學家和三家醫院組成的國際團隊對這種關系進行了研究,并確定了腸道微生物組與免疫系統抗癌能力之間的因果關系。

      釋放被腫瘤踩住的剎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是癌癥免疫治療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釋放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從而發動一場有效的腫瘤攻擊。然而,這些治療方法并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而且常常伴隨著顯著的副作用。因此,根據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潛在反應對患者進行分層可以使癌癥的治療個性化。

      而且,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在“抗腫瘤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背后具體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

      UPR大顯神通,鏈接腸道菌群和抗腫瘤免疫

      在Sanford Burnham Prebys研究所的科學家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共同發現了11種細菌菌株的混合物,這些菌株激活了免疫系統并減緩了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長。

      該研究還指出了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的作用——小鼠模型實驗表明,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細胞信號通路在抑制癌癥生長的能力中起作用,而人類數據分析也發現對免疫檢查點治療有反應的黑素瘤患者的UPR降低,揭示了患者分層的潛在生物標志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9525-y

      “免疫療法延長了許多癌癥患者的生命。然而,我們今天看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只是冰山一角。通過研究治療反應與抵抗的機制,我們最終可以擴大受益于免疫療法的人數。”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癌癥免疫治療AbbVie基金會教授、醫學博士Thomas Gajewski說,“這項研究為實現這一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研究人員已將UPR確定為腸道微生物群與抗腫瘤免疫之間的重要聯系。鑒于先前的研究表明,宿主微生物群在檢查點阻斷免疫治療的療效中起著因果作用,這一額外的機制研究應該有助于選擇對治療有反應的患者,并有助于指導新的治療進展。”

      據美國癌癥協會稱,盡管免疫檢查點療法顯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但轉移性黑色素瘤仍然是最致命的皮膚癌。即使作為聯合治療的一部分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只能使大約一半的患者受益,這些反應可能包括與自身免疫相關的副作用、有限的耐久性(患者對治療反應的時間長度)以及有時對治療的耐藥性。

      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腸道微生物群在有效免疫治療中的作用:抗生素加某些益生菌降低治療效果,而某些菌株可提高療效。這項研究為這些觀察提供了新的證據。

      “無聊”小鼠產生令人興奮的結果

      Ronai實驗室致力于研究癌癥如何應對壓力及對治療的耐藥性,他們的工作涉及一種基因工程小鼠,缺乏RING指蛋白5(RNF5)的基因,RNF5是一種泛素連接酶,有助于去除不適當的折疊或受損的蛋白質。雖然這些分子特征對于目前的研究至關重要,但是Rnf5  -/ -小鼠沒有顯示基因敲除效應的任何外在跡象。

      “我們稱它們為‘無聊小鼠’,因為它們沒有顯著的表型。”Ronai說。

      RNF5也參與了控制T細胞啟動和免疫檢查點效率的機制,因此該團隊研究了RNF5敲除免疫檢查點控制與腫瘤生長之間是否存在聯系。

      初步結果表明,與正常野生型(WT)小鼠相比,Rnf5  -/ -小鼠的黑色素瘤生長速度更慢,并發展為更小的腫瘤,被敲除的動物存活的時間更長。進一步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參與了Rnf5  -/ -小鼠的抗腫瘤反應。

      RNF5缺陷動物的IECs試驗刺激DC細胞和T細胞,敲除動物的腸道DC活性增強。Ronai和他的同事在文章中寫道:“這些數據證實RNF5在控制腸道DC活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與之前的報道一致,”DC活化是T細胞活化和抗腫瘤免疫的基礎。

      研究小組還發現,降低免疫和腸上皮細胞的UPR也能激活免疫細胞,表明Rnf5 -/ -小鼠的UPR改變足以誘導腸道微生物組和免疫系統的變化。同樣對人類黑色素瘤樣本的分析發現,對免疫治療有反應的患者的UPR降低,并且UPR組分sXBP1,ATF4和BiP可能是反應性的標志物。

      值得注意的是,敲除動物中的黑素瘤抑制需要完整的免疫系統和腸道微生物組。在Rnf5  -/ -小鼠中,無論是使用抗生素治療,還是與野生型同窩飼養,抗腫瘤免疫和腫瘤抑制均被消除,這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

      進一步的微生物組和計算分析鑒定出RNF5缺陷型小鼠的腸道富含11種細菌菌株。將這些微生物菌株轉移到缺乏腸道微生物組的正常無菌小鼠中誘導抗腫瘤免疫應答并能減緩腫瘤生長。“這些研究結果確定了選擇性微生物群共生體在抗腫瘤免疫激活中抑制腫瘤生長的關鍵作用。”

      為了證實結果與人類疾病有關,科學家們從三組患有轉移性黑色素瘤的人群中獲得了組織樣本,這些人隨后接受了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最終,UPR組分(sXBP1,ATF4和BiP)的表達降低與對治療的反應性相關,表明選擇接受免疫檢查點治療的患者存在潛在的預測性生物標志物。

      下一步計劃

      接下來,科學家們計劃確定能減緩腫瘤的生長的細菌的代謝物。然后進行測試,以確定它們增強抗腫瘤免疫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篩選能用于豐富黑色素瘤患者腸道中的益生菌。

      “我們相信這項研究適用于另一個與抗腫瘤免疫和自身免疫之間的平衡有關的疾病,”Ronai說。“因為缺乏RNF5的小鼠也容易發生腸道炎癥——這是某些免疫檢查點療法的副作用——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強大的模型來研究如何在自身免疫和抗腫瘤免疫之間取得平衡,這可能有助于更多人從這些非凡的療法中獲益。”

      資料來源:

      [1] Causal Link BetweenAnticancer Immunity and Gut Microbiome Identified

      [2] Gut microbiome directs the immune system to fight cancer

      [3] Gut microbiota dependent anti-tumor immunity restricts melanomagrowth in Rnf5?/? mice


    相關文章

    固定細胞要多長時間?

    固定的時間要合適:與材料的大小和溫度有關:材料大則時間長,材料小則時間短;溫度高則時間短,溫度低則時間長。經固定的材料如不及時使用,可以經過90%酒精換到70%酒精中各半小時,再換入一次70%酒精,在......

    細胞瞬時轉染技術

    原理:通過脂質體介導轉染法及電穿孔等基因轉染技術,將靶基因導入細胞,一般在轉染后48小時左右,靶基因即可在細胞內表達。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48小時后即可進行靶基因表達的檢測等實驗。應用:觀察目的基因及......

    超1500萬!北京疾控移動車載P2微生物檢驗試驗車中標出爐

    中技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委托,就“移動式車載P2+微生物檢驗試驗車購置項目”項目(項目編號:0701-204160030234)組織采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成交結果如下:一、項目......

    微生物樣品的處理方法

    一、初級(初始)樣品混懸液樣品通過稱取一定重量后或量取一定體積后,加入9倍重量或體積的特定稀釋液,經過外力作用充分均質混勻后,得到懸濁液、溶液或者乳濁液。有的初始混懸液中含有較大的樣品顆粒時,應將其水......

    如何進行免疫熒光三標?

    做免疫熒光實驗中,經常要進行免疫熒光的雙標記實驗,也就是在同一個樣本上同時進行兩種蛋白的免疫熒光檢測。具體的實驗時,可以選擇不同來源的一抗,然后再選擇分別針對一抗的二抗,同時二抗上標記有不同的熒光團。......

    研究揭示補體調控腫瘤B細胞雙向作用機制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研究員蘇士成團隊發現了補體調控腫瘤B細胞雙向作用的機制,深入挖掘了腫瘤相關B細胞的表型、功能及形成機制,為判斷化療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及患者的療效預后提供了有應用前景的標志物。相關研......

    新研究發現體內微生物群體失衡可能導致癌癥

    盡管在癌癥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惡性腫瘤導致的死亡人數逐年穩步上升。在工業化國家,每兩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一生中患上一種癌癥,而且這一趨勢還在上升。長期以來,某些病原體,特別是病毒和細菌,......

    新研究發現體內微生物群體失衡可能導致癌癥

    盡管在癌癥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惡性腫瘤導致的死亡人數逐年穩步上升。在工業化國家,每兩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一生中患上一種癌癥,而且這一趨勢還在上升。長期以來,某些病原體,特別是病毒和細菌,......

    研究表明植物靠遺傳網絡調控“葉圈”微生物

    植物葉片上生存著大量的不同性質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與植物長期共存,植物是如何控制其地上部分的葉、果實、莖這些“葉圈”里的微生物并且維持自身健康的?相關機制尚不明確。4月8日,《自然》雜志在......

    小麥的“癌癥”克星找到了!袁隆平這樣評價

    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有小麥“癌癥”之稱。令人振奮地是,我國科學家在攻克小麥赤霉病上已邁出了關鍵一步。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