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腦屏障的細菌和病毒會引發危及生命的炎癥。一些研究表明,生活在腸道中的同大腦相距甚遠的微生物可能影響心情和行為,甚至是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但這些都是通過非直接方式實現的。
阿拉巴馬大學(UAB)神經解剖學家Rosalinda Roberts帶領的實驗室通過分析死亡幾小時內保存下來的大腦組織切片,比較了健康人和精神分裂癥患者之間的差異。約5年前,當時還是Roberts實驗室研究生的神經科學家Courtney Walker迷上了出現在這些切片圖像上的身份不明的桿狀物體。Roberts此前見過這些形狀。“但我并沒有理它們,因為我要尋找的是其他東西。”
但Walker一直在堅持。于是,Roberts開始咨詢UAB的同事。今年,一位細菌學家給了她意想不到的消息:它們是細菌。目前,Roberts團隊在他們檢查的全部34個大腦中都發現了這種細菌。其中,一半大腦是健康的,另一半來自精神分裂癥患者。
Roberts想知道,來自腸道的細菌能否在一個人死亡和大腦被移除的幾個小時內從血管滲透并進入大腦。為此,她分析了健康的小鼠大腦。它們在小鼠死后立即得以保存。結果是發現了更多細菌。隨后,Roberts分析了無菌小鼠的大腦。這些小鼠被精心照料,以避免微生物影響。研究發現,它們的大腦中均沒有細菌。
RNA測序顯示,大多數細菌來自3個在腸道中常見的菌群:厚壁菌門、變形菌門和擬桿菌門。在對電子顯微圖像進行的初步調查中,Roberts團隊觀察到常駐細菌擁有令人困惑的喜好。它們似乎居住在同神經元互動的星形膠質細胞中。這些微生物尤其喜歡在包圍血管的星形膠質細胞尾部附近聚集。與此同時,它們似乎更多地出現在名為髓磷脂的脂肪物質覆蓋的神經元較長投射的周圍。
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揭示了體內的共生細菌表達的基因通過多種機制影響我們的健康。例如,體內的細菌還能夠影響癌癥免疫療法的效果;細菌蛋白質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細菌毒素能夠引發包括癌癥在內......
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揭示了體內的共生細菌表達的基因通過多種機制影響我們的健康。例如,體內的細菌還能夠影響癌癥免疫療法的效果;細菌蛋白質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細菌毒素能夠引發包括癌癥在內......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極大地加速了遺傳疾病治療方法的開發。然而,臨床的進一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開發多樣化工具以應對基因組編輯的挑戰。其中,最關鍵的一個方面是遞送,因為Cas核酸酶及其衍生的融合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書教授、潘文教授等在Immunity期刊發表了題為:Bileacidsmodifiedbytheintestinalmicrobiotapromotecolorectalcancer......
研究人員發現,腸道中的饑餓激素直接影響大腦的海馬體,從而影響飲食決定。這一發現是通過對小鼠的研究得出的,它顯示了大腦是如何根據饑餓程度調節飲食的,這可能對理解和治療飲食失調有意義。倫敦大學學院(UCL......
人們通常認為手術時的無菌環境是預防術后感染的關鍵,醫院在手術室衛生措施方面已做得較好,而一項新研究顯示,患者腸道內的細菌也是導致手術后感染的重要風險因素。一個國際團隊近期在美國學術期刊《細胞報告》上發......
科學家首次設計了一種噬菌體組合療法,可以精確地靶向和抑制與炎癥性腸病(IBD)相關的腸道細菌。這項研究展示了利用噬菌體治療腸道菌群相關疾病的可能性。相關論文8月4日發表在《細胞》雜志。“應用噬菌體療法......
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和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組胺的“超級制造者”腸道細菌,它可以導致一些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的疼痛發作。罪魁禍首就是:克雷伯氏菌aerogenes,在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多達25......
結直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是全世界發病人數第三、死亡人數第二的惡性腫瘤。結直腸癌在我國同樣不容樂觀。盡管結直腸癌的治療手段不斷發展,但晚期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生存仍然不理想,我們需要對結直腸癌的......
近期,來自比利時和美國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了腸道細菌-宿主相互作用的新機制,腸道桿菌能夠利用死亡的腸道細胞釋放的營養成分促進自身生長,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標題為“Microbesex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