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日晚10點,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John Roger Speakman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公共衛生研究院的 Thorkild Sorensen,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的Kevin Hall,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David Allison關于肥胖研究的聯名觀點文章發表于《科學》。Speakman為該文章第一作者,深圳先進院為該文章第一單位。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政府針對本國的肥胖疾病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比如鼓勵居民增加戶外活動或禁食垃圾食品。然而,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中的數據表明,過去30年來,絕大多數國家的肥胖發病率均在持續增長。
作者認為,究其原因,或許是人們對肥胖的認識從本質上就存在誤區:肥胖看似是簡單的能量平衡問題,可以通過運動來增加能量消耗,或是通過節食來減少能量攝入以達到減肥的目的。然而,這實際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涉及到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個體生理相互作用,并不能簡單地通過政府幾項政策就可以一蹴而就。
在過去的40年里,國際社會對肥胖的研究取得了十分矚目的成就。其中,最被關注的當屬瘦素(由脂肪組織分泌并調節攝食行為的激素)的發現,這一發現直接推動了許多關于大腦對飲食調節的研究,以及大腦如何通過整合來自胃腸道和脂肪等組織的信號,以調控短期或長期攝食行為的理論模型的發展。
然而,盡管取得如此成就,人們依然無法有效控制日益增長的腰圍。
為深入探討肥胖的發病機制,2022年10月17日至19日,John Speakman、Thorkild Sorensen、Kevin Hall、David Allison四位肥胖研究領域的權威科學家,在英國皇家學會組織并召開了一場學術會議,邀請到領域內一流的專家學者對肥胖發病的潛在機制進行報告,并撰寫相應的論文。
基于此次學術會議,John Speakman等四位會議組織者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觀點文章。文章針對肥胖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的眾多懸而未解的問題,總結并闡明了當前亟需被解答的五大關鍵問題。
一是需要更加深入研究體重和脂肪組織調節系統的作用機制。人們普遍認為體內存在著一套非常強大的體重和脂肪組織調節系統,但這套系統卻難以對體重進行精準調節。
二是深入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對攝食行為的調控。攝食是為了滿足身體對營養元素和能量的需要。但是,這些需求究竟如何被感知?相應的信號又是如何整合到大腦中,進而影響能量消耗、食欲和行為的呢?這需要科學家們做更多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深食物環境改變對體重和體脂影響的認識。食物環境的改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例如,社會因素和建筑環境的改變影響了人們的運動習慣,而飲食環境、營養配比、飲食習慣等因素的改變是如何種影響體重和體脂的?這是當下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四是需要深入研究與肥胖相關的基因如何通過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誘發肥胖。肥胖的發生存在個體差異,這其中有許多基因的參與,但這些基因如何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并發揮作用尚未可知,這也是未來的研究重點之一。
五是理應對肥胖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類。明確肥胖疾病的發生是源于一個表型,還是多種不同類型組成的綜合征,有助于人們對肥胖的流行和治療做出選擇。
文章的最后,作者指出,在肥胖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的基礎之上,研究肥胖發生的原因有望產出更多豐富的發現,可能會改變數百萬人的生活。提高人們對環境驅動因素的理解,并了解這些因素如何與基因相互作用,對未來肥胖這種嚴重疾病的發展至關重要。
“在這次學術會議結束時,我震驚地發現,有些事情我們原本應該知道答案,但很遺憾我們并不知道。肥胖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健康問題,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面前,投入相對較少的研究資金便能進一步改善人們對肥胖的基本認知。當然,‘基本認知’這一表述并非貶低在肥胖研究領域迄今為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是要評估我們當下所處的位置,并以此來確定未來需要完成的目標。通過歸納當前肥胖領域亟需解答的關鍵問題,有助于我們對未來工作的輕重緩急做出合理安排。”Speakman說。
10月9日,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聯合武漢兒童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中山大學等多家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細胞》子刊《細胞基因組學》上以封面、專輯的形式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孕期生......
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尤其是CRISPR/Cas9系統的出現,為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這項技術改變了人類對基因的認知,重新定義了自然選擇與人工干預間的界限。老百姓眼中,基因編輯可能也是類似于“......
在中國,自1980年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重指數(BMI)和肥胖癥一直在穩步上升。然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對國家、區域或某些人口亞群的近期趨勢進行可靠評估。為了彌補這一證據差距,該對2004年至2018年......
脂肪組織巨噬細胞(ATMs)在維持脂肪組織穩態和協調代謝炎癥中發揮重要作用。鑒于ATM廣泛的功能異質性和表型可塑性,因此有必要在肥胖環境下鑒定真正致病的ATM亞群。2024年9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王......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夏瑞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開發了一種基于基因共線性進行物種基因組基因結構注釋矯正的工具——SynGAP(Synteny-basedGenestructureAn......
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記者9月9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代方銀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進行研究,揭示了其調......
9月5日,記者在“千種海洋生物基因測序項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庫建設及應用成果聯合發布會上獲悉,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等機構,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
·NTRK和RET融合是該檢測支持檢測的兩種基因變化。這些特性支持該體外診斷試劑作為兩種癌癥藥物的伴隨診斷方法——拜耳(BAYRY.US)的Vitrakvi和禮來(LLY.US)的Retevmo。拜耳......
記者27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代方銀教授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研究揭示了其調控機制。該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得到人類受試者研......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豬肉的偏好也發生改變,更加偏愛吃優質的瘦肉。我國地方豬肉質優良,但普遍肥肉多、瘦肉少。比如我國“四大名豬”之一的湖南地方豬寧鄉花豬,瘦肉率僅38.6%,而國外引進豬種(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