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微環境
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免疫系統主要經歷以下三個過程的進化。免疫監測:腫瘤細胞被免疫細胞識別和清除,它們處于劣勢一方;免疫平衡:腫瘤和免疫系統相互競爭,數量和強度處于平衡狀態;免疫破壞:腫瘤細胞突破免疫防線,打開拉鋸戰的缺口并多處轉移。其中,免疫系統呈現出獨特的兩面性。免疫細胞不僅在腫瘤侵襲開始時起到天然的抗腫瘤作用,而且在腫瘤進展過程中轉變為促腫瘤表型,協助腫瘤免疫逃逸和遠處轉移。腫瘤免疫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浸潤并分泌高度異質性的炎性介質。免疫細胞成分復雜多樣,包括適應性免疫系統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具有免疫防御系統的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在抗原呈遞中起作用的樹突狀細胞。
2、非免疫微環境
除了各種類型的炎癥/免疫細胞外,腫瘤微環境還包括基質細胞,如成纖維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它不僅為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保護和支持,而且積極參與腫瘤過程。成纖維細胞是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是實體腫瘤微環境中最豐富的宿主細胞,并在微環境的影響下獲得活化表型。
3、NF-κB介導炎癥信號參與腫瘤進程
腫瘤相關炎癥作為腫瘤的十大生物學特征之一,與其他細胞生物學標志物的變化密切相關。盡管其機制復雜,但大量研究證實,NF-κB作為關鍵調節因子之一,不僅介導炎癥的產生,而且參與調節調節腫瘤中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的基因表達。NF-κB的組成性激活與各種血液腫瘤或實體瘤有關,炎癥反應中激活的NF-κB進一步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4、免疫療法
近年來,對腫瘤微環境和抗腫瘤免疫的研究為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分為兩類:過繼免疫治療(ACT)和靶向藥物治療。1998年,Rosenberg等人首次提出過繼免疫治療的概念,即輸注在體外活化和擴增的自體免疫細胞,包括αβT細胞、σγT細胞和TIL,并輔以生長因子以促進這些免疫效果。細胞發揮殺死或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從而達到抗腫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