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18 14:54 原文鏈接: 胡偉武:像養孩子一樣,自主研發中國人的CPU

    他將做CPU比喻成養孩子,“比如說,有的產品像養豬一樣,一年就能出欄。有些產品像養牛,養三年就能下地干活。但有些產品像養孩子,得養個三十年,才有出息。這就是養孩子的耐性,做CPU就像養孩子一樣。”

    胡偉武的時間不屬于自己。

    他是國產CPU(中央處理器)第一股——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2002年,在胡偉武的主持下,用“龍芯1號”作CPU的計算機正常啟動工作,終結了中國人只能依靠進口CPU制造計算機的歷史。而后,胡偉武繼續主持研制了“龍芯”系列芯片。 

    今年6月,龍芯中科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胡偉武的行程被總裁辦按小時進行分割,出差也成了常態。 

    周六的辦公樓里,也總會出現一個步履匆匆的身影。他將周六設置成了一個略微輕松的固定工作日,那時的日常工作不多,胡偉武的辦公室清靜了,他能趁機利用一整塊時間,完成一些工作或看一些論文、書。 

    到了周一,他又得驅車趕往北京懷柔,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本科生和碩士生上課。作為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員,這些年來,教書育人始終是胡偉武生活的另一半。

    近日,2296名黨的二十大代表名單公布,胡偉武是其中一員。作為科技領域的創新人才,他認為這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希望能繼續做好人民的CPU,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胡偉武,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他的帶領下,“龍芯1號”研發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微處理芯片,而后又主持研制了“龍芯”系列芯片,實現了我國CPU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自主研發CPU

    “對任何一臺計算機而言,CPU和操作系統都是最核心的兩個底層技術。”胡偉武說,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中國的科研人員就有了自主研發CPU的念頭。

    他常常想起“玻璃房子”的故事。20世紀90年代,《瓦森納協定》對包括計算機在內的中國尖端科技實施全面封鎖。“我們國家那時候進口美國的高性能計算機,用于天氣預報、石油勘探,有時候還需要通過元首外交才能解決。”胡偉武說,由于進口時承諾過不能用于軍事目的,機房外面需要蓋一個玻璃墻。玻璃里面,中國科學家上機操作,而玻璃外面,美國派來的專家會盯緊他們的一舉一動。

    1998年4月,胡偉武的導師夏培肅聯合金怡濂院士、周毓麟院士召開香山科學會議,研討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怎么發展,胡偉武作為會議秘書參會。

    會議的第三天,大家就開始討論CPU的自主研發。到了今天,金怡濂院士的話仍然讓胡偉武印象深刻,“他說CPU一定要做,哪怕做個586(處理器)也得試一下。”而在那時的市場上,英特爾的產品已經出到奔騰二和奔騰三,“586跟奔騰二、奔騰三的性能至少有十倍差距。”

    那時,產自國外的批量工業化產品涌入中國計算機市場。胡偉武說,在CPU和操作系統兩大核心技術上,中國的計算機研究當時是全面退出的狀態,對于買CPU還是造CPU,國內也沒有達成共識,有人認為“造不如買”,也有人認為,中國造不出自己的芯片。

    1999年,時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的李國杰開始呼吁,在“十五”期間做中國自主的CPU。不久后,時年33歲的胡偉武承擔了研發CPU的課題,并獲得100萬的資金支持。2001年6月,研究團隊迅速擴大至三五十人。

    2001年5月,胡偉武結束了一次國際會議,回國后便開始全力投入做CPU設計。由于時間緊張,在確定流水線結構時,團隊來不及看論文,也來不及做實驗,胡偉武和伙伴們靠著過去的知識積累,憑著感覺往前走。

    調試階段是一個挑戰。當時課題組成員已經具備調試程序的經驗,但很少有人調試過操作系統,而胡偉武和團隊成員需要做的,是在一個本身就可能存在問題的處理器上調試操作系統。

    每次遇到問題,都需要再次對應用程序、操作系統或處理器進行分析。一個小錯誤,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胡偉武記得,最后一次驗證處理器功能正確性時,他們使用FPGA驗證系統運行LINUX操作系統,卻發現了一個很小的錯誤。但光是修改設計再形成新的FPGA燒制文件,需要至少8個小時。

    “只有一天工作24小時,才能保證一天有幾次修改設計的機會。”課題組的成員都將時間全部耗在了這上面,熬通宵是常有的事。好幾個早晨,胡偉武在六七點鐘打開實驗室的門,發現伙伴們又沒回家,就靠在椅子上睡覺,手里還扶著鼠標。

    但為了趕進度,胡偉武又只能把他們叫醒,討論了頭天晚上的進展后,幾個人又繼續埋頭苦干。 

    2002年8月10日凌晨6時08分,login提示符出現在屏幕上,整個實驗室一片歡呼,這個提示符意味著,安裝了“龍芯1號”CPU的計算機成功啟動工作。雖然這款CPU的性能上仍存在較大差距,但中國人只能依靠進口CPU制造計算機的歷史終結了。

    2022年9月30日,胡偉武在公司展廳向記者介紹公司產品。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

    像養孩子一樣做CPU

    2010年,胡偉武決定創辦企業,繼續深入研發的同時,讓龍芯走向產業化。龍芯課題組的成員也追隨胡偉武的步伐,離開了中科院計算所,有的人放棄了博士學位,有的人則放棄了事業編制。

    辦企業,首先面臨的是資金難題。胡偉武需要先成立一個種子公司,“當時說中科院計算所掏五百萬,團隊也掏五百萬,成立一個一千萬的公司。”然而,五百萬對研發團隊而言是個大數目,胡偉武只能四處去湊。

    那時,已經退休的老前輩黃令儀加入龍芯研究團隊已久,她回家和老伴商量后,拿來11萬支持胡偉武,不求回報。后來,好在北京市政府又牽頭投資1億元,帶動民營企業跟投1億,暫時解決了龍芯中科的資金難題。

    然而,資金的難題并未徹底消失。2012年,龍芯中科再次遇到困境。胡偉武說,2010年以前,龍芯的研發背后是4億元的課題經費。然而研發了十年,性能上仍與市場流通的CPU有明顯差距,國家的專項資助縮緊。 

    錢不夠,為了節約成本,龍芯科研團隊的薪酬并不高,直到2015年,團隊的平均收入也只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幾分之一,一些誘惑隨之而來。

    總有人想從龍芯中科挖人,工資開價高達五倍、十倍。有一次,電話直接打到了胡偉武那里,問他,愿不愿意去做另一家互聯網企業的CPU主管。胡偉武拒絕后,對方又說,“那你有沒有同事、學生推薦來?”胡偉武一口回絕,“他們也不去,他們也要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 

    更大的誘惑是外企遞來的合作意向。有外企找到胡偉武,提出技術授權的合作模式。胡偉武拒絕了,他仍希望團隊能堅持自主研發技術。 

    由于產品的性能差距,開放市場仍然被國外公司占據。低成本運營公司的同時,胡偉武開始主動去了解市場的需求,尋找產品的差距。他發現,市場需要少量安全性要求較高的、自主性要求比較高的、軟件比較簡單的產品,如果將這些市場填滿,也能獲得一些收入。

    原先,龍芯一直做的是專用的高性能產品。這一次,胡偉武決定“俯下身去,讓企業存活。”調整了產品定位后,2015年,龍芯銷售額過億元,龍芯系列產品被應用在交通、黨政、能源、電力、石油等領域,龍芯中科終于實現了盈虧平衡。

    與此同時,胡偉武和團隊成員們連年的持續研發,使得龍芯的性能不斷提高。2021年8月19日,龍芯誕生的20周年那天,龍芯團隊認為已經完成技術補課。當時發布的產品,與市場主流產品的性能已經相差不到一倍。在軟件生態方面,也已經有了完整的基礎軟件體系。到了現在,胡偉武說,國產的CPU性能,已經逼近市場主流的CPU產品了,目前龍芯致力于提高性價比,在實現自主性的同時接受開放性市場的考驗。 

    這意味著要讓龍芯被更多人認可,“以后的研發,會更注重性價比。”胡偉武坦言,龍芯有兩條銷路,一個是政策性市場,另一個是開放性市場,以往更多集中在前者。而現在,他希望龍芯能在開放性市場占據更多份額。 

    他將做CPU比喻成養孩子,“比如說,有的產品像養豬一樣,一年就能出欄。有些產品像養牛,養三年就能下地干活。但有些產品像養孩子,得養個三十年,才有出息。這就是養孩子的耐性,做CPU就像養孩子一樣。”

    “新的體系”

    辦企業之外,于胡偉武而言,教授學生是鐵打不動的任務。今年下半年,每周一的下午、晚上和每周三的上午,胡偉武總要驅車趕往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玉泉路和懷柔校區,為本科生和碩士生授課。 

    從教二十余年,隨著教學越發嫻熟,他發現了計算機教育領域的痛點。“目前中國有兩千六百多個有計算機專業的高校,但是都在教大學生怎么用計算機,而不是怎么造計算機。” 

    這是長久以來的現狀。胡偉武明白,現在中國大部分高校的老師自己也沒有造過計算機,沒做過CPU和操作系統,自然無法向學生傳授這一內容。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實踐,他促成了一項大賽的誕生。2017年,在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第一屆“龍芯杯”全國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大賽啟動。 

    “我們提供平臺和條件,讓學生來做CPU,看看跑得快還是跑得慢。”這項大賽每年有上百家高校的大三、大四的學生在參加。 

    好在改變已經開始出現,不少高校開始對教材進行改動。胡偉武說,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被重新編寫,將造計算機的過程呈體系性地表現出來。今年暑假,胡偉武還參與了導教班的教學,告訴這些來上課的老師們,該如何教學生造計算機。龍芯電腦也走進了一些中小學,孩子們開始使用具有自主性的國產計算機。

    胡偉武的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在國外的Wintel(微軟+英特爾)體系和AA(ARM+Android)體系之外,建立起第三套體系,用屬于中國自身的技術底座來支撐自主的產能發展。胡偉武認為,這就是他和這代學生們的共同使命。

    胡偉武在接受采訪。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 對話胡偉武:建立起第三套體系的目標不會變

    新京報:目前階段,中國芯片和其他國家的芯片是否有差距?

    胡偉武:可以說,目前我們的CPU性能,已經逼近市場主流的CPU產品了。2002年龍芯剛研發出來時,跟當時的市場主流產品奔騰3、奔騰4的水平差20倍。去年發布的產品,已經差不到一倍了。另外在軟件生態方面,我們推出了自主指令性系統——龍架構,建成了基礎軟件體系,計算機操作系統下面配套的瀏覽器等完整了。所以說,我們已經擁有一個性能夠用的CPU和一個功能比較完整的操作系統,而且已經經歷過幾百萬套市場的磨練,成熟度也還可以。我們認為已經完成了技術補課,開啟了生態建設的新征程。

    新京報:接下來的目標?

    胡偉武:大的目標一直沒有變過。現在,全球的信息產業主要構建在兩個國外技術平臺上,第一個是Wintel(微軟+英特爾)體系,大部分計算機企業都在這個體系里做電腦,第二個是AA(ARM+Android)體系,手機移動端企業基于這個體系做產品。這意味著,如果英特爾推出新的CPU,微軟推出新的操作系統,整個中國的電腦全都要升級。如果ARM推出新的CPU核、安卓推出新的版本,整個中國的手機也全都要升級。

    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信息產業體系,等于在別人的土地上種莊稼,主導權全部在別人的手里。我們建立起第三套體系的目標是不會變的,要有自己的技術底座來支撐自主的產能發展,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中國第三代計算機人的使命。

    新京報:如何提供更好的信息技術教育?

    胡偉武:辦企業的同時,我也在教書。現在周一和周三,我都要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中國的信息化教育有幾件事必須改變,第一是中小學信息化教育成為了微軟培訓班,第二是絕大多數大學教育在教學生怎么用計算機,而不是怎么造計算機,這就好比汽車專業辦成了駕校,而不是造汽車。

    現在這兩點已經有所改變。新的蘇教版中小學信息化教材,就包含了龍芯、國產CPU的內容,已經在幾十個地方試點,中小學生們開始在龍芯這種自主平臺上學習計算機。中國科學院大學有個計劃,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就知道怎么造計算機,甚至我們有實驗課,從按下電源開始到操作系統啟動,整個過程教清楚。同時我們還聯合了清華、南大、北航等學校一起教。我們已經有幾十個高校開始改教材,內容也增添了龍芯的相關知識點,包括組成原理、操作系統、體系結構等等。

    新京報:你怎么看待二十大代表的身份?

    胡偉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這也是組織和廣大黨員對我的肯定。一方面我覺得特別光榮,另一方面也覺得這是一種很大的責任,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我之前曾經擔任過中共十八大代表和中共十九大代表,其實發現每次在這樣的會議上,都能學到很多東西,能更好地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這次作為二十大代表,也一定會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方針政策,結合國家發展方向,來繼續指揮自己的行動。

    【人物簡介】

    胡偉武,中共黨員,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他的帶領下,“龍芯1號”研發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微處理芯片,而后又主持研制了“龍芯”系列芯片,實現了我國CPU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8年“CCF王選獎”獲得者,第九、十屆全國青聯委員,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2020年8月,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先后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性項目等課題。

    相關文章

    生態環境部:2024年大力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1月23日至24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

    李言榮院士: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的關鍵是解決從1到0的問題

    科研活動大致分為3種類型: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從1到100的應用接力放大研究、從1到0的反向應用基礎研究。第一種是極少數人從興趣出發的自由探索,彌足珍貴;第二種是在他人發現、發明的基礎上,科研人......

    湖南省公示2023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

    根據《湖南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管理辦法》(湘科發〔2021〕8號)等文件精神,經單位申請、申報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審、會議審議等程序,現將2023年度湖南省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期......

    六大領域攻關行動:聚焦科技任務力爭重大突破

    在今天舉行的中國農業科學院2024年工作會議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表示,2024年將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躍升計劃”,明確聚焦重大科技任務的創新工程使用導向,......

    青海省科技廳組織開展黃南州科技創新需求摸底調研

    近日,青海省科技廳外專局會同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青海省種子管理站、省科技廳發展服務中心、青海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單位......

    內蒙古:優化一體化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

    為不斷提升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水平,加快建設呼包鄂烏城市群,近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動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若干舉措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從“增強一體化基礎設施體系”“完善一體化......

    四川瀘州三招推動國有企業科技創新

    (1)強化主體地位。支持市屬國有企業向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轉型,培育國有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積極指導市屬國有企業持續開展研發創新投入,明確將企業研發投入視同為利潤。今年,組織4家國有控股企業申報......

    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廣核集團召開第七屆科技創新交流會

    1月1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廣核集團第七屆科技創新交流會在深圳召開。會議聽取了雙方合作的回顧以及“先進核能研發進展報告”“智能核電合作進展報告”“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報告”“可再生能源與儲能關鍵技術與示范......

    女科技工作者占比45.8%如何打破發展“天花板”?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女性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貢獻者。2023年12月,2023女性科技創新先鋒論壇在北京召開,女性科技工作者受到關注。近年來,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數量......

    商務部公布2023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

    近日,商務部完成2023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工作,對全國230家國家級經開區2022年度綜合發展水平情況進行考核評價。考核評價結果顯示,國家級經開區作為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