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5-02 16:35 原文鏈接: 胡震領銜“深海勇士”實現自主創新:奮斗是本分

     

    沒有光,沒有氧氣,也沒有浪濤,對于人類來說,這里仍是神秘之境——千米以下的深海。胡震(見圖,資料照片)領銜研制的“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就是要讓中國人在4500多米的深海海底任意潛游。3月20日,“深海勇士”號潛水器從海南三亞出發,開始在南海執行應用航次任務。

     

    胡震是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員,“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他的辦公室里除了靠墻一排保密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模型。

     

    或許好多人還記得那次深海和深空的對話。2012年6月24日,我國“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7020米深度,3位潛航員向試驗船報告,祝愿景海鵬等3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消息傳到太空,“天宮一號”手控交會對接成功后,3位航天員也向3位深潛員祝賀,“祝愿我國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蛟龍”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胡震任動力與設備副總設計師。

     

    “為什么7000米級都解決了,還做4500米級的載人潛水器呢?”

     

    “海洋平均深3700米,深海考察熱點地區主要在4500米以上。”胡震介紹說,用7000米級潛水器來干活是大馬拉小車,不實用。“更重要的,‘蛟龍’是對世界先進技術和裝備的集成,而‘深海勇士’從技術到裝備都國產化,是真正的自主創新。”

     

    20世紀以來,深海大洋先后出現了美國人、俄羅斯人、法國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我國起步還不到50年。2009年,“蛟龍”號剛完成研制,還沒進行海上試驗,科技部就啟動了4500米載人潛水器關鍵技術攻關。“那段時間難題一個接一個,這幢辦公樓天天晚上燈火通明。”胡震笑笑說。

     

    受制于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從技術到裝備還需跨越巨大鴻溝。比如,最關鍵的載人球殼,是個內徑2.1米的鈦合金球,分兩個半球沖壓,幅寬大于3米、厚達90毫米,試樣竟多達幾千次。從立項到成品,花了整整6年。“寧可慢點,也要把牢技術。”胡震自豪地說,“現在我們這項技術絕對國際領先。”

     

    “蛟龍”號10年立項、10年研制。“深海勇士”從立項到去年完成全部海上試驗,不到8年。“深海勇士”號副總設計師葉聰認為,胡震嘔心瀝血、事事親力親為,也是提速的重要原因,“一般總師主要管決策層面,而我們稱胡總是‘一直在線的總師’。”

     

    采樣籃用的吸鐵石只需幾塊,技術含量卻不低:鐵會銹,海水有腐蝕性,這個吸鐵石則必須抗腐蝕……胡震把國內60多個相關廠家全找出來,一家一家打電話。總算在上海找到了廠家,他親自去談。一年半里,為這個幾千塊錢的小部件,去了上海十來趟。

     

    “您是總師,為什么這么個小部件也親自出馬?”

     

    “因為產品概念和標準都在我腦袋里,其他人不一定有我這么清楚。”胡震微微一笑。

     

    如果說“蛟龍”好比“跨欄”,“深海勇士”便是“深蹲”,下一步研制全海深載人作業潛水器就是“深蹲”后有力的“起跳”,標志著我國這個領域在國際上已全面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不只是設計水平上臺階,還有人才隊伍。”胡震開心地說,項目起步時團隊僅30人,現在達60人,“研制全海深潛水器也是這個團隊。國外來交流的專家都是白頭發,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3歲。”

     

    葉聰現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記者一問:1979年出生的,今年39歲。

     

    胡震為這一局面不懈奮斗了十幾年:1991年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生畢業到702所后,他就跟隨后來任“蛟龍”號總設計師的徐芑南院士研發無人潛水器。那時國家科研經費投入少,有時連工資都拖欠。一個親戚“挖”他到自己公司當部門經理,負責計算機系統,年薪百萬,并承諾5年后送他一個公司。胡震請假去試了一星期,就回到所里。“總感覺我們國家這方面遲早要發展,開發海洋肯定要靠自己,不可能總靠國外技術。”

     

    靠自己,就要甘愿委屈自己,舍得折騰自己。用胡震的話說:“奮斗是科研人員的本分。”“蛟龍”檢測花了半年,“深海勇士”則用了整整一年。去年“深海勇士”海試下潛了28次,總結時胡震毫不諱言其中有兩次不成功。“出問題不怕,我們連夜就把問題解決了,保證第二天能正常下潛。”胡震說,“搞科研不能圖虛榮,我們這個潛水器是奔著商業應用的,高可靠性最要緊。”

     

    奮斗者 當自信(記者手記)

     

    胡震不善言辭,總是微笑著簡略作答,但在微笑中、簡潔的話語中,他透著一股自信。

     

    我想,這大概就是奮斗者的自信吧。從“蛟龍”到“深海勇士”,20多年來,他一直在忙碌、奮斗著,也幸福著。他的自信,就來自于他和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共同進步。奮斗,是對信心的有力托舉。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自信是這個時代的重要氣質。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奮斗,在攻堅克難的砥礪前行中樹立自信,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進步中收獲自信,就一定能堅定從容地走好復興之路的“關鍵一程”!

     


    相關文章

    2022年我國載人潛水器共完成175個潛次

    記者從17日在滬召開的“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用戶科學指導委員會年度會議上獲悉,2022年,我國“深海勇士”號和“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共完成175個潛次,不僅作業能力達到世界先進,運維能......

    2022年我國載人潛水器共完成175個潛次

    記者從17日在滬召開的“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用戶科學指導委員會年度會議上獲悉,2022年,我國“深海勇士”號和“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共完成175個潛次,不僅作業能力達到世界先進,運維能......

    “把活干好,讓干的活能用得上!”

    “我們不僅要把活干好,還要讓干的活能用得上。”這一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研究員馬英杰深刻感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工程化應用的意義。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圍繞下一代航空發......

    探索二號科考船及深海勇士載人潛水器獲多項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90.shtm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中科院)27日向媒體發布信息說,......

    探索二號返航深海勇士號完成第500次下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07.shtm大深度原位科學實驗站在海底成功布設10月25日,“探索二號&rdquo......

    “探索二號”順利完成任務,返航!

    9月25日,“探索二號”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返航,順利完成深海地質原位觀測及國產化裝備海試任務。該航次利用“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完成了“深海一號”大氣田的水下系泊系......

    過去10年的重大裝備:拓展人類探索視界

    十年來,科技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奮力攻堅,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企業核心競爭力日漸增強,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墨子號”探路量子通信2016......

    “深海勇士”號入駐海南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51.shtm6月24日,崖州灣載人深潛工程實驗室和深海照明工程技術聯合實驗室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

    逐夢深海,“奮斗者”勇往直前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新時代必將是大有可為的時代。”新時代是追夢者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人們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

    “奮斗者”號已完成21次萬米深潛

    新華社三亞12月5日電(記者趙穎全、陳凱姿)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探索一號”科考船5日順利結束第21個科考航次第二航段。截至目前,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共計搭載我國27名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