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1-09 11:26 原文鏈接: 脊髓損傷的并發癥排尿障礙及其治療介紹

      脊髓損傷以后,治療排尿機能障礙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排尿狀況,減輕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使患者在不用導尿管的情況下有規律地排尿,沒有或只有少量的殘余尿,沒有尿失禁,防止泌尿系統感染,恢復膀胱正常機能。

      1)持續引流與膀胱鍛煉 脊髓損傷早期患者,膀胱逼尿肌無力,尿液為內括約肌所阻不得排出,治療以留置導尿管引流為好。一般應留置直徑較小的橡皮導管或硅橡膠導尿管,最初任其開放使膀胱保持空虛狀態以利逼尿肌功能的恢復。1~2周后夾管,每四小時開放一次,夜間患者入睡后應保持開放。在導尿管開放期間,訓練患者用雙手按摩膀胱,盡量壓出尿液。

      2)預防泌尿道感染和結石 由于膀胱癱瘓,小便潴留,需長期使用留置導尿管,但容易發生膀胱攣縮和尿路感染與結石。久之,感染將難予控制,嚴重損害腎臟,以致腎功能衰竭。

      ①拍高床頭 有利于尿液從腎臟經輸尿管引流到膀胱,而減少尿液逆流引起腎盂腎炎、腎盂積水、腎盂積膿最終損害腎功能的機會。

      ②多飲水 患者每日飲水量應保持2500m1以上,如此則排尿也多,有機械沖洗作用。夏天還可鼓勵患者多吃西瓜,理由同上。

      ③沖洗膀胱 在嚴格無菌操作下,短期或間斷使用導尿管,使排尿暢通。每日用生理鹽水、3%硼酸液或0.1-0.05%呋喃西林溶液,沖洗膀胱1~2次。

      ④清潔尿道口 留置導尿管以后,由于導尿管的刺激,尿道口處往往可見有分泌物積存,容易滋生細菌,應當每天清除。

      ⑤更換導尿管 導尿管留置過久容易引起感染及形成結石,應當定期更換。普通橡皮導尿管一般每隔1~2周更換一次。若采取刺激性較小、外徑較小、內徑為1.5~2mm的塑料管,則可間隔2~3周更換一次。換管之前應盡量排空尿液,以便于拔管后尿道道可休息數小時。在此期間內可令患者試行排尿。排尿若能成功,則不必再行插管。平日尿液能自行沿導尿管周圍溢出,說明膀胱已經恢復排尿機能,是拔管的指征。

      3)藥物療法

      ①尿潴留 刺激副交感神經使逼尿肌力量增強、內括約肌開放,以恢復排尿機能。抑制交感神經使內括約肌不處于緊張狀態以利排尿,可用腎上腺能受體抑制劑。用抑制尿道和括約肌痙攣藥物。

      ②尿失禁 膀胱逼尿肌痙攣:可用阿托品類藥物等。膀胱內括約肌力弱:可將麻黃素與Ethinyloestrodiol配伍應用。膀胱內括約肌松弛:應用西藥效果不佳,可試用中藥縮泉丸或縮泉湯

      4)手術療法 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可以選用下列手術方法:

      ①經尿道內括約肌切開術 下運動元性膀胱排尿障礙,于傷后6個月仍不能自行排尿者;上運動元性排尿障礙,膀胱內括約肌張力增高,排尿阻力增大,長期不得緩解者,均對經尿道行內括約肌切開術。

      ②尿道外括約肌切開術 因有長期排尿困難或尿路感染不能控制,經造影證實排尿障礙的主要阻力來自尿道外括約肌者,可行外道外括約肌切開術。

      ③回腸代膀胱術 由于長期留置導保管或長期慢性尿路感染而發生膀胱攣縮者,可行回腸代膀胱術,以擴大膀肌容量,根除膀胱感染,減少排尿次數。

      ④尿轉流術 因有長期排尿障礙行留置尿管而并發生感染者,可做恥骨上膀胱造瘺術;患者一般情況不佳,尿路有梗阻合并腎盂積水、腎盂積膿、腎功能衰竭者可做腎造瘺術;膀胱攣縮因某種原因不能做回腸代膀胱手術者,可行輸尿管造瘺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