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細胞》雜志日前發布的一項動物研究顯示,光與聲的刺激可讓小鼠大腦產生有益腦電波,從而改善認知和記憶。這種非侵入性療法未來有望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據介紹,大腦神經元會產生電信號形成不同頻率的腦電波,此前研究顯示,阿爾茨海默病會破壞25赫茲到80赫茲間的名為伽馬振蕩的腦電波,而這種腦電波與注意力、認知和記憶等功能有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細胞》雜志上報告說,此前發現,每天用一小時的40赫茲閃爍光來刺激實驗鼠,為期一周,結果減少了小鼠腦部視覺皮層中貝塔淀粉樣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這兩者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標志,同時還改善了視覺皮層的功能。
在新實驗中,研究人員又用40赫茲的音頻開展類似治療,每天一小時,為期一周,結果也大幅減少了腦部聽覺皮層和海馬體中的貝塔淀粉樣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改善了聽覺皮層和海馬體的功能。海馬體位于聽覺皮層附近,主要負責與記憶相關的功能。
研究表明,光刺激和聲刺激都激活了可清除貝塔淀粉樣蛋白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而當研究人員合用兩種方法時,改善腦部記憶的效果更加明顯。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種療法背后的分子機制,并招募了多名健康志愿者以證明這種方法的安全性,下一步計劃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患者開展臨床試驗。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成像技術,能夠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他們近日在《科學報告》雜志線上版發表研究報告稱,視網膜紋理可以提供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標記,而其開發的成像技術則可幫助發現......
香港大學9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款超高速顯微鏡,能有效捕捉腦電波信號,為腦退化等腦疾病的研究提供線索。港大攜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團隊開發的“雙光子熒光顯微鏡”,能捕捉神經元之間的電子訊號和......
在抵御諸如額顳葉癡呆等神經變性疾病的斗爭中,tau蛋白或許就是最大的罪魁禍首,tau蛋白在腦細胞中大量存在,其能維持神經元的結構和穩定性,并幫助將營養物質從細胞的一個部分運輸到另一個部分。當tau蛋白......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領銜發展了一套基于海馬影像組學的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識別的研究框架,發現海馬的影像組學是一種阿爾茨海默病穩定、有效、可泛化的生物標記,并有望應用于臨床輔助診斷的......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領銜聯合中外多家單位,研究發現大腦海馬區的影像組學特征可以作為一種阿爾茨海默病(AD)穩定、有效、可泛化的生物標記,有望應用于臨床輔助診斷的生......
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與安蒂奧基亞大學(UniversityofAntioquia)的Schepens眼科研究所合作進行的一項新研究提供了關于為什么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能抵抗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見......
根據發表在JNeurosci上的一項對小鼠神經元的研究,Tau可以在神經元之間迅速傳播,但不會立即造成傷害。在tau蛋白最初積累期間進行干預可能會阻止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標志是神經元......
2月10日,禮來和羅氏分別宣布,Solanezumab(索拉珠單抗)和Gantenerumab(甘特珠單抗)用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阿爾茨海默氏病(ADAD)患者癥狀改善的研究中未達到主要終點。該項研究名......
阿爾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疾病,但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D)卻十分罕見。不過,因FAD患者集中了AD疾病的所有病理生理特點,故而成為業內專家研究AD發病機制的最佳人群。自1906年第一例A......
在一項新的臨床前研究中,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重要缺失部分。這使得利用一種顯著降低兩種小鼠模型中的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和癥狀的現有藥物進行概念驗證實驗成為可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