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顏色
正常腦脊液無色透明,但新生兒因血液中膽紅素的移行,故CSF標本的顏色幾乎都是黃色。在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感染、出血、腫瘤等,CSF中出現過多的白細胞或紅細胞和其他色素,使得顏色發生改變。常見的顏色主要有下列幾種:
1、紅色 CSF中混有血液時,因紅細胞溶解、破壞,可使標本呈現紅色,常見于穿刺損傷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穿刺損傷出血僅見于最初幾滴為紅色,以后逐漸變清晰,CSF離心后其上清無色透明,顯微鏡下見紅細胞完整,形態無改變或皺縮,取其上清液作隱血試驗,由于紅細胞未溶解,沒有游離血紅蛋白產生,故呈陰性結果。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出血,其CSF呈均勻紅色,離心后上清液仍顯淡紅色或黃色,顯微鏡下見紅細胞呈鋸齒狀或皺縮,紅細胞并有破壞,上清液作隱血試驗,由于存在游離血紅蛋白,呈陽性結果。新鮮出血與陳舊出血的鑒別見表2。
2、黃色 CSF中含有變性血紅蛋白或多量蛋白質,或因顱內靜脈血運和腦脊液循環郁滯,致使CSF呈黃色,頗受臨床醫生重視。主要見于下列情況:
(1) 陳舊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由于紅細胞被破壞,出血5、6小時后即可出現黃色,停止出血后,這種黃色仍可持續3周左右。
(2)椎管梗阻,如髓外腫瘤,當腦脊液蛋白質含量超過1.5g/L時,顏色變黃,其黃色的程度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梗阻部位越低,變黃更明顯。
(3)化膿性腦膜炎、重癥結核性腦膜炎和脊髓腫瘤,此時CSF內的蛋白質含量可明顯升高。
(4)重癥黃疸,如核黃疸、甲型肝炎、肝硬化、鉤端螺旋體病、膽道梗阻、新生兒溶血病等,一般CSF內膽紅素濃度超過8.5μmol/L時,即可被黃染。
(5)CSF中含有黃素、類胡蘿卜素、脂色素和黑色素等。亦可使CSF呈現黃色。
3、米湯樣乳白色 由于白細胞或膿細胞增多所致。常見于各種化膿性細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
4、綠色 見于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所引起的腦膜炎。
5、褐色或黑色 見于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膜)黑色素肉瘤或黑色素瘤等。
表2 新舊出血的鑒別
鑒別 新鮮出血 陳舊出血 |
外觀 混濁,易形成凝固物 較透明 離心沉淀 上清液無色透明 上清液紅、褐或黃色 紅細胞形態 無變化或皺縮 有改變 白細胞數 不增加 繼發性或反應性增 |
二、混濁度(透明度)
正常腦脊液清晰透明。CSF中如果白細胞總數超過300×106個/L時,則變得混濁。蛋白質含量增高或含有大量細菌、霉菌等,也可使其變得混濁,如結核性腦膜炎時CSF呈毛玻璃狀,化膿性腦膜炎時呈膿樣等。
檢驗結果報告時,一般用“清亮”、“微混”和“混濁”等來描述。
三、凝塊或薄膜
凡是可能有纖維蛋白析出的CSF標本,如臨床上疑為結核性腦膜炎時,應保留標本,最好靜置24小時,觀察有無凝塊和薄膜形成。
正常腦脊液放置24小時不形成薄膜,無凝塊和沉淀。當CSF內蛋白質(包括纖維蛋白原)增加至10g/L時,可出現薄膜或凝塊。化膿性腦膜炎往往在1~2小時內形成薄膜、凝塊或沉淀。結核性腦膜炎在12~24小時形成膜狀物。神經梅毒可以出現小絮狀凝塊而不形成薄膜。蛛網膜下腔阻塞時,其遠端部位的CSF因蛋白質含量高常呈現黃色膠凍狀。
檢驗結果報告時,一般按“無凝塊”、“有凝塊”、“有薄膜”等報告。
四、比密(比重)
CSF比密的測定方法與尿比密的測定基本相同,常用的方法是折射儀法。正常成人CSF的比密為1.006~1.008。
五、pH
pH的測定用微量pH計測量,正常成人CSF的pH微7.3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