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療法
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對于人神經退化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的治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挑戰。腺病毒,因其可以感染有絲分裂后的細胞,同時具有潛在的高轉導效率和在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特惠區(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 site)中的低病原性,因此是進行神經疾病基因治療的有效載體。已試驗了兩種傳遞治療基因的主要策略。一個涉及到載體的腦內直接注射,另一個則是采用取出體內細胞在體外經由載體感染修飾后回輸腦內相關區域的基因療法(ex vivo基因療法)(Barkats et al., 1998)。神經母細胞(neuroprogenitor)(Fisher, 1997)和人星型膠質細胞(Ridet et al., 1999)明顯可以作為自體同源的細胞載體用于ex vivo修飾和擴張(expansion)。使用四環素調節的腺病毒載體來表達酪氨酸羥基化酶(多巴胺合成途徑中的限速酶)在若干動物模型中用ex vivo技術表現出了可觀的前景(Corti et al., 1999 a, b)。在一次嘗試用腺病毒緩解亨廷頓疾病的過程中,發現表達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構建物在一個大鼠模型中顯示出了令人充滿希望的結果(Bemelmans et al., 1999)。還有文獻報道在腺病毒構建物中使用神經沉默基因成分來限制神經細胞內基因的表達(Reference has been made above to the use of neuronal silencer elements I adenovirus constructs in restricting expression to neuronal cells),這樣做是期望這一策略能夠避免轉基因異位表達造成的副作用(Millecamps et al., 1999)。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對于關節炎和細胞因子刺激炎癥反應在關節和滑膜液中出現的過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個主要的發現是TNF(腫瘤壞死因子)在誘導類風濕性關節炎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由TNF抗體(Maini et al., 1999)和TNF受體(Franklin, 1999)成功進行了臨床試驗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腺病毒載體在闡明某些細胞因子在這種疾病過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途徑方面非常有用。如此,用腺病毒載體直接遞送TNF受體和細胞因子IL-1在一個大鼠模型中在注射部位和遠端部位都顯示出了協同效應(Ghivizzani et al., 1998)。類似的,在一個動物模型中,TNF受體與表達IL-10的EB病毒顯示出顯著的協同效應(Kim et al., 2000; Lechman et al., 1999)。表達IL-4載體的使用證明這種細胞因子能為軟骨提供相當重要的保護以免發生炎癥反應(Lubberts et al., 1999)。相反的,IL-12通過載體的遞送卻加速了疾病的進程(Parks et al., 1998)。通過觀察獲得了重要的進展,即NF-B抑制物的載體表達抑制了巨噬細胞中TNF的產生(Foxwell et al., 1998),而新近的研究顯示NF-B的抑制作用伴隨著致炎細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而不是伴隨著主要的炎癥介導物如IL-10的抑制(Bondeson et al., 1999 a, b)。這些結果由此精確地說明了NF-B在炎癥中的重要作用,并指明了一個治療的目標。然而,應該指出的是,TNF的產生在某些細胞如單核細胞中并非依賴于NF-B(Hayes et al., 1999)。
其他用途
腺病毒在生產多種蛋白以進行更為詳細的分子間的作用分析方面是非常有用的載體,關于這一點,讀者可以參見Hitt et al. 所作的非常全面的綜述(1997)。在美國軍隊中出現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之后,腺病毒疫苗已經徹底地檢查了其安全性(Chanock et al., 1966),這促進了針對人免疫缺陷病毒(Bruce et al., 1999)和狂犬病病毒(Matthews et al., 1999; Yarosh et al., 1996)的重組腺病毒疫苗的研制發展。現有一篇對早期疫苗發展過程的綜合性評述(Graham & Prevec,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