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報告
患者,男,57歲,轉診至我院接受膀胱異物移除手術。數月前,該患者將自制異物插入體內(圖1)。首先試經尿道方法取出異物;但異物鈣化嚴重,無法輕易移除(圖2)。隨后采用膀胱壁切口方法,成功移除異物。移除物為覆有彈性橡膠的金屬管,該物體表面光滑且已被鈣化(圖3)。術后2周,成功移除導尿管;膀胱造影證實無滲漏。
圖1:膀胱異物的CT和KUB掃描圖像。
圖2:膀胱異物的膀胱鏡檢查結果。
圖3 移除后膀胱異物
討論
世界范圍內均有膀胱異物的病例報告。1917年,日本首次報道膀胱異物病例,隨后已有1500例相關報道。膀胱異物病例中,60%為尿道途徑引入異物,30%通過膀胱壁引入。在上述病例中,患者引入磁性異物是為了緩解尿失禁。已報道的膀胱異物種類多樣,包括縫針、臨床溫度計、鉛筆和橡膠。男性患病率約為女性的兩倍。膀胱異物多在10-20歲患者中報道,但近期,年長者(約60歲)中也過報道此類情況。
膀胱異物的主要臨床表現有下腹疼痛、大量血尿、膀胱刺激和尿道感染。部分慢性病例還會發展為膀胱結石。KUB和膀胱鏡檢查是診斷和評估膀胱異物的標準方法,在一些病例中也會用到CT和MRI。
抗生素無法持續控制異物引起的感染,所以移除膀胱異物十分必要。在多數情況下,經尿道移除途徑為首選,如果該方法失敗,則需進行膀胱切口。若膀胱中異物的形態較大,偶爾也可造成膀胱壁穿孔。60%病例術前已可得到膀胱壁穿孔診斷。因此,即使泌尿科醫生最初決定采用經尿道方法移除異物,最終可能仍需要采用侵入性方法。上述病例中,經尿道引入的膀胱異物是為了控制患者的排尿困難及尿失禁。考慮到異物表層覆蓋的鈣質厚度,醫生推測該異物存在時間較長。經尿道移除異物難度較大,最終選擇了膀胱切口治療方案。
近期,已報道了多種膀胱異物病例。若患者具有抗生素耐藥性感染和膀胱刺激病史,即使其否認插入異物,泌尿科醫生仍需進行詳細的鑒別診斷。進行詳細的術前檢查,以檢測膀胱異物的特征,避免膀胱壁穿孔風險。若經尿道治療方法難以實施,應立即考慮開放性膀胱壁切口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Agha, R.A., Fowler, A.J., Saeta, A., Barai, I., Rajmohan, S., Orgill, D.P., and Group, S. The SCARE Statement: Consensus-based surgical case report guidelines. Int J Surg. 2016; 34: 180–186
Van Ophoven, A. and deKernion, J.B. Clinical management of foreign bodies of the genitourinary tract. J Urol. 2000; 164: 27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