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03 19:59 原文鏈接: 自發性小腦出血治療策略

     

    小腦出血作為出血性腦卒中的一種,因其起病急,進展快,常在短時間內即可能出現腦干功能衰竭,呼吸停止,而備受關注。其臨床手術指征為出血量超過10ml即需外科手術清除血腫。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太原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收治3例小腦出血患者,出血量均超15ml,經采用“定向軟通道血腫清除技術”+“立體三維定位”技術行血腫穿刺及腦室穿刺治療后顱窩血腫,均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病例資料1

     

    男性,70歲,2015年3月主因“突發神志不清4h”急診在太原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十多年,心律失常、心律不齊。吸煙日1包。入院時神志呈中昏迷狀,刺激呈去腦強直狀,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消失,肢體肌張力偏高,雙巴氏征(+)。頭顱CT:左小腦出血破入腦室(量約20ml)(圖1A)。因家屬對開顱手術有顧慮,選擇行后顱窩血腫穿刺及腦室穿刺引流。手術方法:患者常規剃頭,取側臥位(依血腫位置,采取不同臥位),顱骨鉆孔位置多位于旁開中線約2.5 cm左右,橫竇下方約2.0 cm為穿刺點,根據血腫位置,調整引流管方向,穿刺成功后置入12#引流管,緩慢抽吸出暗黑色血性液體,勿過度用力抽吸,避免引發新的出血。24h后予以尿激酶20000u經引流管注入血腫腔內并夾閉2h后開放引流,2次/d持續約5d左右,術后第2天因痰液多咳出困難,行氣管切開,間斷復查頭顱CT示血腫清除滿意(圖1B),腦室引流管約1周左右拔除,避免感染可能。同時予以行腰椎穿刺檢查,以釋放血性腦脊液及檢測顱內壓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脫水藥物應用,加強支持治療。2周神志好轉,能進流質飲食,拔除氣管套管,1周切開處愈合,住院1個月左右,康復出院,隨訪目前能在家人扶持下下床活動。

     


    2.病例資料2

     

    男性,52歲,2015年6月主因“突發神志不清,嘔吐3h”在太原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入院。患高血壓十多年,吸煙1包。入院時神志呈淺昏迷,刺激能睜眼,查體不合作。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遲鈍,肢體由自主活動,巴氏征(+)。頭顱CT示:左小腦出血破入腦室(約15ml)(圖2A)。家屬因經濟困難,要求穿刺治療。行小腦血腫及腦室穿刺治療,方法同病例1,其病情恢復順利,1周左右拔除血腫及腦室引流管,行腰椎穿刺等治療,1周時因臥床,咳嗽差,出現肺部感染,經行支氣管鏡吸痰及灌洗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約2周左右神志清楚,在家人扶持下下床活動。復查頭顱CT示:血腫完全清除,腦室未見擴大(圖2B),住院1個月,康復出院。目前能自行下床行走,從事簡單家務活動。

     


    3.病例資料3

     

    女性,71歲,2015年9月主因“頭痛嘔吐2h”在太原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入院。入院時呈朦朧-淺昏迷狀,能睜眼,查體不合作。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左側肢體偏癱,肌張力偏高,右側肢體由自主活動,巴氏征(+)。頭顱CT示:左小腦出血破入腦室(量約15ml)(圖3A)。既往高血壓病史20多年,右顳頂部腦梗死十多年。因其患者系高齡,且生活質量不高,故予以行血腫穿刺及腦室穿刺治療,方法同病例1。術后予以尿激酶于血腫腔內應用,3d后行氣管切開。間斷復查頭顱CT示:血腫清除滿意(圖3B),拔除血腫引流管,但出現原顳頂梗死區硬膜下出血(圖3C),行血腫穿刺引流,觀察治療10余d血腫大部排除(圖3D),拔除引流管,其癥狀漸好轉,3周左右,拔除氣管套管,切口1周左右愈合,治療1個月,康復治療。

     


    4.討論

     

    小腦出血因其出血位于后顱窩且較早出現腦干受壓癥狀體征,易出現突發性呼吸停止而受到臨床重視。通常認為后顱窩出血量達到10ml即有明確手術指征。但由于其位置特殊且緊鄰腦干,故手術技術要求高,且術后易因腦水腫致腦干受壓或腦干供血障礙,影響手術效果。本組病例均為小腦出血且出血量均超過十余毫升,因各種原因未能采取開顱手術治療,采用“定向軟通道血腫清除技術”+“立體三維定位”技術行血腫穿刺及腦室穿刺治療,均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小腦出血部位多位于齒狀核,病情進展快,發病短時間內即可出現意識不清,眼球震顫,呼吸不整等表現且很快可出現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因此臨床得到確診及手術獲救者極少。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學發展,使其快速診斷成為可能,從而明顯提高手術治療可能性。但由于其病程進展快,手術效果受到限制。本組病例均在CT下定位后行后顱窩小腦血腫穿刺置管加(或腦)室穿刺引流,術后予以應用尿激酶于血腫腔內應用,從而使顱內血腫排除達到滿意效果。腦室穿刺引流有效緩解顱內壓力,從而使患者安全度過腦水腫期。

     

    小腦出血約占腦出血的10%,由于小腦位于幕下后顱窩,患者常常死于突發出血引起的枕骨大孔疝。隨著CT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小腦出血的診斷變得準確、快捷,為外科治療自發性小腦出血提供了客觀依據,因此外科手術是治療小腦出血的主要方法。小腦出血為腦實質出血的常見部位之一,60~69歲發病最多,其發病的高發年齡段高于其他部位腦出血。小腦出血的常見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畸形、動脈瘤、血液病、腫瘤等,小腦半球出血明顯高于蚓部出血,小腦半球出血約占80%,蚓部出血約占20%。吳承遠等認為手術治療適應證需要考慮出血部位、出血量、病程進展情況等多個因素,幕下出血>10ml,第4腦室受壓、變形、移位,即有手術必要。對于出血量>15ml的半球出血宜盡早手術清除血腫,解除梗阻,降低顱內壓,對于蚓部出血>6ml者,目前普遍主張手術治療。

     

    小腦出血立體定向手術的優點:手術創傷小,在較短時間內清除部分小腦血腫能迅速降低顱后凹壓力,避免枕骨大孔疝的發生。適用于任何年齡,特別是全身綜合情況差及高齡患者。手術時間短,出血少,術后血腫腔內尿激酶灌注沖洗可促進殘余血腫的液化溶解引出。對于小腦出血破入第四腦室形成鑄型者,血腫內置管抽吸引流可緩解第四腦室的壓力,減輕腦脊液急性循環障礙造成的顱內壓急劇增高。并根據雙側側腦室擴張程度同時行腦室外引流術。術后須嚴格記錄置入管的引出量及引流液顏色的變化,并追蹤復查CT觀察血腫排空情況,應爭取早期拔出引流管,防止顱內感染的發生。有研究學者認為立體定向手術最大的缺點是不能止血。

     

    隨著腦出血的基礎研究、影像學、微創技術、顯微外科技術、立體定向技術和神經內鏡技術的發展,自發性小腦出血外科治療有了較大發展。自發性小腦出血手術治療及手術方式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患者的發病時間、病因、出血量、出血部位、對腦室系統的影響以及意識狀態的改變,還要考慮到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術者的經驗、本單位設備等,綜合分析上述幾個方面因素,確定治療方案。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及時采取外科干預治療,并加強術后管理,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