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網站3月8日報道,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而且比人工合成的更純凈。這一發現對建造自旋電子設備具有促進作用,并有助于設計開發用電子自旋來編碼信息的量子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奇特材料,其表面能導電而內部卻絕緣。這是因為其內部電子自旋與電子自身的運動相互耦合,迫使電子圍繞一個點旋轉而不能穿越整塊材料,這樣就無法導電。但在材料邊緣,電子沒有足夠空間旋轉運動,被迫沿著表面呈半圓形跳躍,由此變得能夠導電。早在2005年,科學家就預測了拓撲絕緣體的存在,直到2008年首次用重元素合成了這種材料。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的帕斯卡·格林和同事首次用一種自然界的礦物演示了這種性質。他們在捷克共和國的一處舊金礦發現了一種天然的硒碲鉍礦物樣本,其中含有鉍、碲、硒和硫。他們從中分離出一些單晶層,約0.7毫米寬,對其進行了光電子能譜測試(拓撲絕緣體標準檢測),包括用紫外光照射材料表面擊出電子,然后檢測擊出電子的性質。最終證明了該材料的電子能量和動量分布都與對拓撲絕緣體的預測相符。
美國猶他州大學材料科學家劉鋒(音譯)指出,過去硒碲鉍礦是人工合成的,但實驗室造出的拓撲絕緣體結構上存在瑕疵,會在材料內部不希望的地方產生導電性。人們以為天然礦物會含有更多雜質,但“令人吃驚的是,研究小組發現的天然樣本比人工合成的更純凈。在實驗室制造還要經過加工、提純,用自然供給的拓撲絕緣材料可能會更便宜”。
拓撲絕緣體只有一層薄薄的導電層,因此要控制它的電子自旋相對容易。“拓撲絕緣體提高了建造自旋設備的可能性。”格林說,在自旋設備中,電流是受電子自旋驅動而不是電壓,而自旋是電子本身固有的性質。物理學家正在研究建造自旋量子計算機。這是用電子自旋來給信息編碼,而不是用電流開關。電子自旋能迅速旋轉而無需消耗很多能量,所以自旋設備會比同類的電子設備效率更高,其所需的能量僅是用來改變電荷。
電子-電子相互作用、量子干涉和無序對輸運性質的影響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主題。量子干涉的一階效應包括被廣泛研究的弱局域化和反弱局域化效應,分別對應于正交對稱性和辛對稱性的體系。2004年研究人員發現,......
拓撲絕緣體由于具有受時間反演保護的拓撲表面態而展現出許多新奇特性,例如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磁摻雜時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在拓撲/鐵磁異質結中的非局域磁阻尼貢獻等。這種拓撲表面態通常寄宿在樣品表面約幾個納......
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微電子與微系統研究所(CNR-IMM)開展了一項研究,發現在硅襯底上拓撲生長的絕緣體——碲化銻(Sb2Te3)中,純自旋電流和“傳統”電流之間的轉換效率很高。相關成果發表在《Adv......
自然界有一種能“吃”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料)的細菌,它依靠一種特殊的酶將PET水解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第二種能“吃”PET的細菌。這種細菌分泌的酶真的與......
美國能源部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的方法,以探測拓撲絕緣體中的強場物理學:使用中紅外激光穿過三維拓撲絕緣體(Bi2Se3)來激發高次諧波產生(HHG),并分析被轉換至更高能量和頻......
自旋流的產生、操作和探測是自旋電子學研究的最基本問題,其中一個關鍵目標是在室溫以上實現電荷流-自旋流的高效轉換。電荷流-自旋流轉換效率與材料中的自旋-軌道耦合密切相關,通過逆自旋霍爾效應(Invers......
日前,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陳紅勝課題組成功研制出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研究成果今日于《自然》雜志正式發......
拓撲絕緣體是當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量子材料之一。理想的拓撲絕緣體體內為絕緣態,而表面為金屬態,表面電子態受軌道-自旋相互作用和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由于具有M2X3(M通常為五族金屬元素Bi或Sb,......
拓撲絕緣體是當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要量子材料之一。理想的拓撲絕緣體體內為絕緣態,而表面為金屬態,表面電子態受軌道-自旋相互作用和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由于具有M2X3(M通常為五族金屬元素Bi或Sb,......
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的基本輸運性質之一。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研究,直至本世紀初物理學家們才認識到反常霍爾效應與電子能帶的貝里曲率相關。近年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自旋結構、貝里曲率和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