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使用群體基因組學來闡明一種被稱為分離變相因子(SD)的“自私遺傳元素”的進化和后果。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論文表明,SD已導致染色體組織和遺傳多樣性發生了巨大變化。
人類基因組中充斥著“自私”的遺傳元素,這些元素似乎對宿主沒有好處,而只是尋求自我繁殖。
研究人員此次使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來研究SD。果蠅有大約70%的基因與導致人類疾病的基因相同,而且由于它們的繁殖周期短至不到兩周,科學家們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創造出幾代果蠅。
正如孟德爾遺傳定律所預期的那樣,雌性果蠅將受SD感染的染色體傳遞給大約50%的后代。然而,雄性會將SD染色體傳遞給其近100%的后代,因為SD會殺死任何不攜帶自私遺傳元素的精子。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已知道SD進化為一種超基因,但這是他們第一次使用群體基因組學研究SD的動態、進化和對基因組進化的長期影響。群體基因組學是一種檢查群體中個體之間DNA序列變異的全基因組模式。
作為超基因的優勢在于,多個基因可共同作用,導致SD幾乎完美地傳遞給后代。然而,正如研究人員發現的那樣,超基因存在重大缺陷。
在有性生殖中,來自母親和父親的染色體交換遺傳物質以產生每個后代獨有的新遺傳組合。在大多數情況下,染色體正確排列并交叉。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通過交叉(稱為重組)進行的遺傳物質交換至關重要,因為它使自然選擇能夠消除有害突變并促進有益突變的傳播。
而自私遺傳元素通過關閉重組以確保將其傳遞給所有后代,從而獲得了短期傳播優勢。但SD并不具有“前瞻”性:與正常染色體相比,阻止重組導致SD積累了更多有害突變。
9月21日,Cell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撰寫的題為Creationofartificialkaryotypesinmi......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研究組開發出基于類精子干細胞技術的小鼠染色體改造研究系統。利用該技術,可以建立染色體融合小鼠品系,成功模擬了自......
自180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細胞核中著絲粒的分布問題。著絲粒是一種特殊染色體區域,對細胞分裂至關重要,但其分布的決定機制和生物學意義仍懸而未決。日本東京大學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塑造著絲粒分布的......
近日,一項發表于《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的國際研究發現,X染色體上的50多個基因產生突變可能導致精子生成不良。近一半精子數低或為零的男性不問題仍未有醫學解釋。在過去幾年中,研究僅確定了可能與精子產生問題......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使用群體基因組學來闡明一種被稱為分離變相因子(SD)的“自私遺傳元素”的進化和后果。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論文表明,SD已導致染色體組織和遺傳多樣性發生了巨大變化。......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使用群體基因組學來闡明一種被稱為分離變相因子(SD)的“自私遺傳元素”的進化和后果。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論文表明,SD已導致染色體組織和遺傳多樣性發生了巨大變化。......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使用群體基因組學來闡明一種被稱為分離變相因子(SD)的“自私遺傳元素”的進化和后果。發表在《eLife》雜志上的論文表明,SD已導致染色體組織和遺傳多樣性發生了巨大變化。......
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自私染色體”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人類胚胎會早亡。這項近日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研究解釋了為什么魚類胚胎生存良好,而人類胚胎往往無法存活。該研究這對不孕不育治療具......
小黑麥是由小麥和黑麥經種間雜交和染色體加倍培育而成的一種新異源多倍體物種,具有草產量高和抗逆等特性,是重要的糧飼兼用作物。但是,小黑麥遺傳多樣性及控制重要農藝性狀位點的遺傳機制尚不清楚,限制了小黑麥的......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海外知名學者JohnSeymourHeslopHarrison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象腿蕉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Gigascience。王梓維為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