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是-類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病,主要包括3種與自身免疫密切相關的,以肝、膽損傷為主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每種自身免疫性肝病都具有特征性自身抗體譜,自身抗體檢測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診斷、分型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外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自身抗體譜靶抗原性質、臨床診斷應用價值(尤其是無癥狀期的早期診斷)、疾病臨床特點及活動性的關系等方面研究進展迅速。
AIH相關自身抗體
1、抗核抗體(ANA):
ANA是AIH最常見的自身抗體之-,約有75%的I型AIH患者ANA陽性,而且有10%的AIH患者,ANA是其血清中唯一可檢測到的自身抗體。但ANA并不具有診斷特異性,不僅可見于AIH,也可見于多種結締組織病。ANA常與抗平滑肌抗體(SMA)同時出現,兩者同時出現的陽性率為85%~90%。ANA在AIH中的滴度一般較高,通常超過1:160。但滴度與病程、預后、病情進展、疾病活動程度以及是否需要進行肝移植沒有相關性。典型I型AIH其ANA和SMA陽性,且滴度明顯升高(成人≥1:80,兒童≥1:40)。臨床上常用間接免疫熒光法 (IIF),AIH患者中出現的ANA,其免疫熒光的模式以均質型和斑點型為主,也可見核膜型、核點型、核仁型和混合型等,但免疫熒光的模式與臨床沒有關系。I型AIH患者ANA的靶抗原為單鏈或雙鏈DNA、組蛋白、核糖核蛋白、絲蛋白、著絲粒蛋白、細胞周期蛋白等,但是迄今為止,這些抗體尚無肝臟特異性和肝病特異性,鑒于這個原因,鑒定ANA靶抗原的特異性對臨床診斷的準確度及預后價值意義不大。
2、抗平滑肌抗體(SMA或ASMA):
約有85%的I型AIH患者中可以檢測到SMA,高滴度的SMA對I型AIH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可與SMA陰性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IE)相鑒別。SMA無器官及種屬特異性,主要為IgG和IgM類型。SMA的靶抗原種類豐富,主要為多種細胞骨架成分,可分為肌動蛋白和非肌動蛋白兩大類。肌動蛋白可以單體及聚合體形式存在于微絲中。其中抗F-肌動蛋白自身抗體與AIH關系密切,為AIH特異性自身抗體,而抗G-肌動蛋白自身抗體則與酒精性肝硬化有關。非肌動蛋白類靶抗原包括波狀纖維蛋白或稱波形蛋白、結蛋白或稱韌帶纖微蛋白、微管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鈣蛋白等。SMA可見于多種肝臟疾病及非肝臟疾病,無疾病診斷特異性。但SMA對I型AIH的診斷有重要意義,高滴度的ASMA(>1:160)對AIH診斷敏感性相當高(至少90%),高滴度的SMA還可見于AIH與PBC重疊綜合征患者。以F-肌動蛋白為靶抗原的SMA為AIH特異性抗體,陽性率高達97%。而低滴度的靶抗原為非肌動蛋白的SMA(以IgM為主)可非特異性出現于某些感染性疾病、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性腸病等多種疾病中。大多數I型AIH患者當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病情緩解后,血清ANA或SMA的滴度也常常隨之降低,甚至消失。但抗體水平不能預示疾病的預后,這表明ANA和SMA均不參與AIH的發病機制,它們的診斷價值大干其預后價值。
3、抗可溶性肝抗原(SIA)抗體和抗肝胰(IP)抗體:
目前認為SIA和IP是同-抗原,SIA/IP抗原是分子量為50KDa的細胞溶質分子,被稱為UGA抑制物tRNA相關蛋白。抗IP抗體和抗SIA抗體合稱為抗SIA/IP抗體,為I型AIH高度特異性抗體。雖然抗SIA/IP抗體的確切功能和作用還不清楚,但已發現它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參與了AIH的發病過程,與AIH的發病機制有關。AIH存在種類較多的自身抗體,但多數自身抗體并非AIH特異性抗體。抗SIA/IP抗體為少數公認的AIH高度特異性自身抗體,在AIH所有相關自身抗體中最具有診斷價值。抗SIA/IP抗體在AIH中的陽性率為10%~30%,可單獨存在,也可與SMA或ANA同時存在,而且多出現在ANA、SMA和抗LKM-1抗體陰性的AIH患者血清中。抗SIA/IP抗體陽性患者多為年輕女性,有高免疫球蛋白血癥。約30%的I型AIH僅該抗體陽性,而缺乏所有其他自身抗體標志,但對免疫抑制治療有效,抗SIA抗體測定對發現這一部分AIH患者有重要意義。
4、抗肝-腎微粒體抗體(抗LKM抗體):
抗LKM抗體包括三種與微粒體酶細胞色素P450反應的亞型抗體,其中抗LKM-1抗體被認為是Ⅱ型AIH的特異性抗體。其靶抗原已被證實為細胞色素P4502D6(CYP2D6),主要是分子量為50KDa的微粒體抗原結構表位。抗LKM-1抗體為Ⅱ型AIH血清特異性抗體,敏感性為90%,在AIH中檢出率較低(約10%左右)。AIH中抗LKM-1抗體陽性患者,多具典型自身免疫現象,大多為兒童和青年女性,自身抗體滴度較高,血清免疫球蛋白顯著增高,病情比較嚴重。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約2%~10%也可檢測到抗LKM-1抗體,HCV感染伴有抗LKM-1抗體陽性患者,大多年齡較大,女性并不多見,自身抗體滴度較低,血清免疫球蛋白不高,病情為慢性肝炎表現。抗LKM-1抗體陽性與否對該病的治療有參考意義。在給HCV感染患者進行干擾素治療之前應先檢測抗LKM-1抗體,如果陽性應慎用干擾素,因為有研究表明抗LKM-1抗體高滴度陽性的HCV感染患者應用干擾素后病情惡化,其機制可能是由于干擾素刺激肝臟產生了自身免疫反應。
5、抗肝細胞胞漿抗原1型抗體(抗LC1抗體): 檢驗地帶網
抗LC-1抗體被認為是Ⅱ型AIH的另-個標記抗體,屬器官特異性而非種屬特異性自身抗體,識別的靶抗原存在于肝細胞的細胞溶質中,其成分為亞甲基轉移酶環化脫氫酶,這是-種分子量為58KD的肝臟特異性代謝酶。抗LC-1抗體為Ⅱ型AIH的特異性抗體,在Ⅱ型AIH患者中的陽性率約為30%,在Ⅱ型AIH患者的血清中可與抗LKM-1抗體同時存在,也可作為唯一的自身抗體出現。在臨床上,抗LC1抗體多見于年齡小于20歲的年輕AIH患者,年齡大于40歲的AIH患者少見,該抗體的滴度與Ⅱ型AIH的疾病活動性具有相關性,對疾病的早期治療有很大的幫助,為AIH的疾病活動標志及預后指標。早期資料顯示,抗HCV與抗LC-1抗體不相關,但近年研究發現成人抗LC-1抗體陽性的血清中也可出現HCV感染,抗LC-1抗體與HCV感染的關系待于進-步研究。
6、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體抗體(抗ASGPR抗體):
抗ASGPR抗體對AIH具有很高的特異性,陽性率為50%~88%,可與ANA、SMA或抗LKM-1抗體同時存在,見于各型AIH患者,主要為I型AIH,在I型AIH中的陽性率大于80%。其靶抗原去唾液酸糖蛋白受體(ASGPR),是僅存在于肝細胞肝竇面細胞膜上的一類跨膜糖蛋白,含有大約10%的多聚糖,有2個同源亞基H1和H2組成的異聚體。ASGPR主要表達在門靜脈周圍的肝細胞表面,而門靜脈周圍的碎片狀壞死又是AIH患者嚴重炎癥反應的標志,因此證明抗ASGPR抗體可能參與了AIH的免疫學發病機制。同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自身抗體的靶抗原相比,ASGPR的肝臟特異性與其在肝臟的特殊分布位置以及AIH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即匯管區周圍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破碎狀壞死極為吻合,因此容易成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靶抗原。這種器官特異性的受體分子介導了免疫反應,導致了特異性的器官損害。目前認為ASGPR、P-450ⅡD6等最有可能成為AIH的靶抗原。由于靶抗原的器官特異性,抗ASGPR抗體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PBC、PSC和非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的陽性率一般低于15%,且抗體水平較低,多呈-過性。除了可作為AIH特異性抗體之外,抗ASGPR抗體最重要的特征及臨床應用價值在于該自身抗體與肝臟炎癥的活動程度密且相關,被稱為AIH疾病活動性的“晴雨表”,除了可作為AIH的特異性抗體之外,還可作為判斷疾病活動度、治療監測及判斷預后的指標。當AIH患者經過免疫抑制劑治療,有效疾病獲得緩解時,患者抗ASGPR抗體降低或消失;而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患者,該抗體無明顯變化;停藥后復發的患者,該抗體則明顯升高。此外,有學者報道在I型AIH患者中,抗ASGPR抗體陽性患者較陰性患者更易復發。
7、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ANCA主要見于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1型AIH及PSC患者中,而PBC患者則少見。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出現的ANCA,其免疫熒光染色型為核周型ANCA(PerinucIear ANCA,pANCA)或非典型型ANCA(atypical ANCA,aANCA或xANCA)。其特異性靶抗原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肌動蛋白或位于核板層的某些粒細胞特異性抗原成分,而不同與原發性系統性血管炎患者中ANCA所常對應的特異性靶抗原,如蛋白酶3和髓過氧化物酶等。不典型pANCA在I型AIH患者中陽性率為40%~96%,是1型AIH另一種血清學標志性抗體,尤其在ANA、SMA等自身抗體陰性時,對I型AIH診斷有很大的診斷價值。不典型pANCA與1型AIH的疾病活動度(轉氨酶和v-球蛋白水平)相關,陽性患者的病情常較重。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相關自身抗體
1、抗線粒體抗體(AMA):
AMA為一組可同線粒體內膜或外膜上多種酶復合物成分相結合的自身抗體的總稱。AMA是一種以線粒體為靶抗原、無種屬和器官特異性的自身抗體,在PBC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高于90%~95%,已成為診斷PBC的主要檢查項目。PBC早期AMA常為低滴度,隨著病情進展,AMA可逐漸升高,但其滴度高底與疾病嚴重度或預后并不相關。若AMA高滴度陽性,即使無PBC癥狀及生化異常,亦強烈提示為PBC。極少數患者臨床、生化及組織學均符合PBC診斷但AMA陰性,其自然病程及相關的自身免疫狀況和AMA陽性的PBC患者無差異。 www.labdd.com
AMA可分為M1-M9共9個亞型,與PBC密切相關的是M2、M4、M8、M9,其中M2診斷PBC的特異性最高。M2的靶抗原為線粒體上2-氧酸脫氫酶復合體(2-OADC)的一些成分。2-OADC包括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E2亞單位(PDC-E2)、支鏈二酮酸脫氫酶復合體E2亞單位(BCOADC-E2)、2-酮戊二酸脫氫酶復合體E2亞單位(OGDC-E2)以及二氫硫辛酰胺脫氫酶結合蛋白(E3BP),最常見的反應是針對PDC-E2。PDC的抗原表位主要位于內酯酰區和部分外酯酰區,在PBC病人血清中陽性率為95%;BCOADC和OGDC的抗原表位位于酯酰區,陽性率分別為38%、39%~88%。三種抗原之間無交叉反應,其聯合檢測陽性率可達95%~99%。以線粒體內膜上的2-酮酸脫氫酶復合物為靶抗原的AMAM2亞型抗體,是PBC患者的高度特異性自身抗體,敏感性為95%~98%,特異性達97%。有學者認為當AMAM2亞型抗體高滴度時,確診PBC不再需要肝組織活檢病理證實。除M2型AMA外,一些線粒體外膜抗原的亞型抗體,如M4、M8、M9也與PBC密切相關,對PBC的檢測也有重要意義。M2伴M4、M8陽性多見于PBC嚴重類型,M2伴M9陽性多見于輕型患者以及PBC患者的親屬。這些血清學指標均具有潛在臨床價值,可預示其預后情況。
2、抗核包膜蛋白抗體:
以HEp-2細胞或組織等為抗原底物,應用間接免疫熒光法進行ANA檢測時,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常可出現纖細、光滑的核膜型熒光染色模型,其對應的自身抗體的靶抗原屬位于核包膜結構上的蛋白,故此類自身抗體被稱為抗核包膜(被)蛋白抗體。核包膜結構由核板、核膜和核孔復合物組成。對PBC的診斷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的抗核包膜(被)蛋白抗體主要有:核心蛋白gp210抗體,核孔蛋白p62抗體及核纖層蛋白B受體抗體等。
2.1抗gp210抗體: www.labdd.com
抗gp210抗體的靶抗原為位于核孔復合物上的210KD跨膜糖蛋白,所識別的表位是gp210羧基末端上的15個氨基酸殘基。該自身抗體被一致認為是PBC的高度特異性抗體。以gp210抗原決定簇的重組蛋白或合成多肽作為抗原,應用免疫印跡法或ELISA法檢測抗Gp210抗體,其診斷PBC的特異性可高達99%,敏感性為10%~41%。約1/4(10%~40%)的PBC患者中,抗gp210抗體可與AMA同時出現,抗gp210抗體也存在于20%~47%AMA陰性的PBC患者中。對于臨床、生化和組織學表現疑診PBC而AMA陰性的患者,或AMA陽性而臨床癥狀不典型、存在重疊綜合征(如與干燥綜合征重疊)的患者,抗gp210抗體檢測有重要價值。抗gp210抗體與PBC患者的肝外臨床表現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抗體陽性較陰性患者發生關節炎的幾率增高。抗gp210抗體的存在及抗體滴度一般不隨患者診斷的時間及臨床過程而變化,但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預后有顯著性差異,陽性患者死于肝衰竭者明顯多于陰性者。抗gp210抗體可能作為一種獨立的預后指標,陽性提示患者預后不良。
2.2抗P62抗體:
抗p62抗體又稱抗核孔蛋白p62抗體,其靶抗原為位于核孔復合物上的62KD跨膜蛋白。抗p62抗體為PBC另一高特異性自身抗體,在其他肝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未檢出,其敏感性為23%~32%。抗gp210抗體和抗p62抗體傾向于相互獨立,一般不同時陽性。抗P62抗體可能與PBC患者的病情進展有關。 www.labdd.com
2.3抗核板素B受體(LBR)抗體:
抗LBR抗體的靶抗原為一種可連接核板層B的由60個氨基酸組成的核內膜多肽蛋白,抗原表位于核包膜區核胞漿側抗原多肽蛋白的氨基末端區。抗LBR抗體為PBC的高特異性自身抗體,僅見于PBC患者中,但其敏感性極低,僅為1%~3%。并且常出現于AMA陰性的PBC患者血清中。抗LBR抗體臨床意義現還不清楚。
3、抗核點抗體: 檢驗地帶網
近年研究表明,有兩種核蛋白抗原的抗體,應用免疫熒光法進行ANA檢測時,表現為多核點型的熒光染色模型,即非分裂期細胞可見5~20個散在的點狀顆粒,大小不同且分布在整個細胞核,細胞質無熒光。抗核點抗體包括抗spl00抗體和抗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抗體,該兩種自身抗體均為PBC特異性自身抗體。
3.1抗SP100抗體:
抗Sp100抗體靶抗原為分子量100KD的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該抗體在PBC中特異性約為97%,其敏感性為10%~30%。抗Sp100抗體亦少見于風濕性自身免疫病患者,但陽性率低(一般<3%),且陽性患者多與PBC密切相關,并在臨床上常出現于肝損傷之前,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硬皮病等。抗SP100抗體與PBC的臨床表現密切相關。該抗體陽性的PBC患者出現肝硬化的幾率明顯增加,血清中膽紅素升高,患者病情進展速度快,預后較差。抗Sp100抗體在AMA陰性PBC患者中的陽性率(60%)顯著高于AMA陽性者(20%),該抗體對AMA陰性的PBC患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3.2抗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PML)抗體: 檢驗地帶網
抗PML抗體靶抗原為異常表達于前髓(早幼粒)白血病細胞的蛋白。約90%的PBC患者可同時檢測到抗PML抗體和抗SP100抗體,兩者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且出現抗Sp100抗體和抗PML抗體的PBC患者病情進展快,預后較差。以上說明,在PBC中這種特殊的抗Spl00抗體和抗PML抗體實際上預示了PBC的早期診斷,提高了PBC檢出率,并且具有高度特異性,是檢測PBC的重要診斷標志。
4其他的PBC相關自身抗體:
除以上自身抗體外,還有一些自身抗體也可出現在PBC患者中。如:抗著絲點抗體(ACA)、抗平滑肌抗體、抗甲狀腺抗體、抗腎抗體、抗DNA抗體等,均有提示作用。ACA在PBC陽性反應率為10%~20%,PBC患者中ACA陽性常伴PBC其他相關自身抗體,最常見的是AMA,PBC患者中約20%的AMA陽性伴ACA陽性。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相關自身抗體
關于自身抗體在PSC中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ANCA對PSC有明顯的診斷學意義,有研究發現不典型P-ANCA是PSC惟一具有診斷意義的抗體,陽性率為29%~94%。pANCA陽性的PSC患者,合并UC的可能性較大,亦與膽管樹受累廣度相關,病情往往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