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環境中支架維度、剛度、拓撲結構等物理因素,表面功能團修飾等化學因素,以及胞外因子緩控釋等生物因素,決定了干細胞增殖狀態與分化方向的命運。
基于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的生物材料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突出的導電性以及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機械穩定性,在神經電極、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等領域獲得較廣泛的應用。碳納米管的一維獨特結構使其能夠與細胞形成緊密聯系從而促進神經電信號傳導;三維石墨烯具有優異的三維可操作性,可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良好的三維微環境。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生物界面重點實驗室程國勝團隊一直以來致力于開發基于碳材料的三維生物支架,模擬體內微環境的復雜性,構建神經干細胞和原代神經元的生長微環境。該團隊率先提出了三維石墨烯泡沫神經支架,經過多年努力,對三維石墨烯如何調控神經干細胞增殖、分化、遷移、粘附,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統性的研究成果(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1604;2016, 6, 29640; Biomaterials, 2013,34, 6402;2014, 35, 6930;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5069;2016, 8, 34227)。
三維石墨烯生物學特性與其結構和尺寸緊密聯系,通過控制三維石墨烯的結構和尺寸,能夠有效調控其性質,以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該團隊利用微納加工技術的可控性,采用光刻、電鍍、退火、化學氣相沉積等方法獲得形狀和尺寸均一的“量身定制”三維石墨烯支架(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5, 25, 6165, inside cover)。在此工作基礎上,在三維石墨烯的底部設計了二維石墨烯薄膜,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構建了三維-二維石墨烯復合支架,將其作為神經支架,底部二維石墨烯薄膜能夠為神經細胞在孔隙間的有效跨越提供支撐,更好地模擬神經網絡。此外,該復合支架的形狀和尺寸精確可控,通過改變支架寬度可調控神經祖細胞的定向分化行為,該研究結果近期發表于Carbon, 2019, 145, 90。
最近,程國勝團隊通過與意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SISSA)合作,成功構建了“互聯互通”三維石墨烯-碳納米管復合網絡支架。這種三維碳復合材料成功克服了傳統三維石墨烯泡沫空隙過大的缺點,同時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碳納米管三維空間網絡的構建。碳納米管在石墨烯表面的原位生長,使得復合支架具有優異的導電性和機械穩定性,實現了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三維幾何、機械和電學互聯互通。利用這種復合支架培養原代大腦皮層神經元,其能更好地模擬大腦皮層的復雜性。將腦膠質瘤細胞種植在構建的大腦皮層模型中,利用先進的成像和分析技術,系統研究了單膠質瘤細胞在三維空間上的速度分步,成功構建了腦膠質瘤的運動模型。對于新型藥物的篩選以及進一步的精準醫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工作以內封面發表在《先進材料》上(Advanced Materials, 2018, 30, 1806132, inside cover)。Wiley旗下Advanced Science News對該工作進行了重點視頻報道。
這些研究得到“干細胞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4CB965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重點專項(51361130033)、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BE2017665)等的資助,并得到蘇州納米所分析測試與加工平臺的大力支持。
Advanced Materials 雜志內封面介紹文字及配圖
近日,沈陽農業大學苗騰課題組研發出虛擬可變點云數據驅動的植物三維表型解析技術,相關成果發表在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雜志上。植物三維表型......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張一慧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維架構的新型電子皮膚系統,可在物理層面實現對壓力、摩擦力和應變三種力學信號的同步解碼和感知,對壓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約......
三維集成是通過在垂直方向上將多個獨立的芯片或功能層堆疊在一起的器件系統,能夠實現邏輯、存儲和傳感等功能的垂直集成和協同工作,是后摩爾時代的重要技術路線。目前,商用的三維集成主要是通過封裝技術將多芯片或......
近日,我所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究部(DNL12)郭鵬研究員、劉中民院士團隊基于對分子篩結構與合成的理解,使用商業化模板劑合成了一種穩定的全新超大孔磷鋁分子篩DNL-11,并利用三維電子衍射技術直接解析出D......
圖(a)基于三維液體二極管的柔性透氣集成電路原理示意圖;(b)三維液體二極管的流體動力學仿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62122002)等資助下,香港城市大學于欣格副教授團隊在柔性、透氣可穿戴集......
v在現代制造業中,工業機器人因可完成高精度自動化操作而成為關鍵組成部分。納米級的工業機器人作為創新的制造平臺,在處理和生產納米材料方面頗具應用潛力。然而,制造這種納米機器人面臨技術挑戰。此前,科學家提......
近日,重慶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3Dmicroscopyatthenanoscalerevealsunexpectedlatt......
深入了解微觀世界,探索肉眼無法見到的微小結構時,電子顯微鏡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電子元器件中有很多微納器件,如果芯片想要做得更小更好,需要對微納器件進行改進。近日,納米金屬研究在重慶取得新突破。材料研究真......
11月30日,《自然》在線發表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許維團隊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對兩種分子實施“麻醉”和“手術”,首次合成分別由10個或14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形純碳分子材料。該研究首次精準合......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范入河入海排污口水質指紋溯源技術,提升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調查科學化水平,9月14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