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患者女, 50 歲。左前臂紅色斑丘疹伴輕度瘙癢 2+月。2+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左前臂出現約 1cm 大小紅色斑丘疹,伴輕度瘙癢,否認外傷史。患者既 往體健,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體檢:系統檢查未 見異常。皮膚科情況: 左前臂可見 1 個約 1cm 大小扁平紅褐色斑丘疹,上覆少許白色鱗屑,邊界清楚。 口腔及外陰黏膜未見明顯異常( 圖 1) 。皮損組織病 理示:表皮角化過度伴灶性角化不全,灶性顆粒層楔 形增厚,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可見淋巴細 胞帶狀浸潤( 圖 2) 。病理改變結合臨床表現診斷: 苔蘚樣角化病。
圖 1 左前臂可見一邊界清楚的約 1cm 大小紅褐色斑丘疹; 圖 2 表皮角化過度伴灶性角化不全,顆粒層楔形增厚,基底細胞 液化變性;真皮淺層可見帶狀淋巴細胞浸潤 ( HE×25; HE×200)
2 討論
苔蘚樣角化病( LK) 又名扁平苔蘚樣角化病或 單發性扁平苔蘚,累及年齡為 35~65 歲,女性是男 性發病率的 2 倍。本病被認為是日光性雀斑樣痣、 日光角化癥或脂溢性角化癥的炎癥階段,至少一半 皮損與癌前病變日光角化癥相關。好發于胸部及上 肢,其次為脛前或其他暴露部位。臨床表現為單發 粉紅色至紅棕色伴有鱗屑的丘疹[1]。LK 常單發, 文獻報道[2]只有 8%表現為 2 處皮損,不到 1%表現 為3 處。LK 的組織病理特點為: ①真皮乳頭帶狀致 密炎癥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可見嗜酸性細 胞、漿細胞、噬黑素細胞; ②基底細胞液化變性; ③角 化亢進并有角化不全; ④顆粒層灶性增厚或變薄,但 一般不呈楔形[3]。從組織病理學上來看, LK 與扁 平苔蘚( LP) 表現類似,不易鑒別。LK 除角化亢進 外,還有灶性角化不全,而 LP 時通常無角化不全; LK 顆粒層無楔形增厚, LP 無漿細胞或嗜酸性粒細 胞浸潤; LK 真皮上層有時可見日光彈力變性,而 LP無。在臨床實踐中, LK 與 LP 的鑒別更強調結合臨 床表現考慮,在病理表現為苔蘚樣皮炎伴界面改變 模式時,單發皮損高度提示為 LK。此外慢性苔蘚樣 角化病( KLC) ,盡管名字與 LK 類似,卻是兩種截然 不同的疾病。與 LK 常單發不同, KLC 以平行的線 狀或網狀模式排列的紫紅色角化性丘疹為特征的皮 膚病,對稱分布于四肢及臀部,常不伴自覺癥狀。治 療方面, LK 可使用 2. 5% ~ 5%氟尿嘧啶,也可液氮 冷凍或手術切除。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