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13 12:42 原文鏈接: 熒光原位雜交的原理簡介

      1974年Evans首次將染色體顯帶技術和染色體原位雜交聯合應用,提高了定位的準確性。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們開始探討熒光標記的原位雜交,即FISH技術。1981年Harper成功地將單拷貝的DNA序列定位到G顯帶標本上,標志著染色體定位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進行,由于繪制高分辨人類基因組圖譜的需要,FISH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廣泛應用。

      原理

      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術是一種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果被檢測的染色體或DNA纖維切片上的靶DNA與所用的核酸探針是同源互補的,二者經變性-退火-復性,即可形成靶DNA與核酸探針的雜交體。將核酸探針的某一種核苷酸標記上報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可利用該報告分子與熒光素標記的特異親和素之間的免疫化學反應,經熒光檢測體系在鏡下對待測DNA進行定性、定量或相對定位分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