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4-02 10:31 原文鏈接: 蔣高明:發展有機農業不會導致糧食減產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犧牲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糧食是在增產,但環境污染和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來。”3月23日,在參與式保障體系研究會主辦的PGS沃野講堂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如是表示。

      從2003年開始,盡管我國糧食總產量已經突破6億噸,實現“十連增”,但是現代農業過分依賴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等化學性生產資料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并且開始越來越明顯地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

      就耕地質量來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的耕地肥力出現了明顯下降,全國土壤有機質平均不到1%。與之對應的是,國內的化肥用量及其增長速度驚人。

      蔣高明說,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頃,但目前我國農用化肥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達到434.3千克/公頃,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上世紀50年代,國內一公頃(15畝)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現在是868斤。這是過去的100多倍。

      可是,這么多的化肥,并不意味著“物盡其用”。蔣高明說,這些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其余的都被浪費掉,變成污染。除此以外,禽畜養殖業所造成的污染使得農業成為最主要的面源污染。

      這造成了嚴重的雙重損失。一方面,過度施肥使得農業面臨嚴重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又產生嚴重的產能過剩。

      蔣高明表示,每年國內工業化養殖動物所產生的27億噸的動物糞便,因為種養分離的緣故,使得這些有機肥料不能得到很好回收。“兩者的存在都是趨利的結果,但是最終受害的還是耕地與消費者。”

      就其他農資而言,蔣高明舉例說,我國農藥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頃,其中有60%~70%殘留在土壤中。1990年,農藥施用總量約為70萬噸,20年后,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170多萬噸。每年我國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在土壤中,殘膜率達40%。這些農膜的存在,使得在15~20厘米土層形成不易透水、透氣的難耕作層。

      除此以外,日益嚴重的霧霾也與農業有密切關系。由于氮氧化物是霧霾的元兇之一,而化肥的生產正好需要燃燒煤炭,又釋放了大量氮氧化物,農田里不能吸收利用的化肥也會以各種氮氧化物排放。當然,盡管明令禁止,但是仍然存在的焚燒秸稈也“貢獻”了霧霾物質。

      也就是說,越是在農業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追求農業的增長,其結果就越會導致化學品等各種投入的增加,投入產出就越不合理,農業和農村也就越容易失去可持續的基礎,從而使我國農業已成為“面源污染最廣泛的行業”。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政府連年提高最低糧食收購價,即使農業糧食產量提高,但是相對來講,這仍然無法給農民帶來實質優惠。處于農業產業下端的農民失去種糧的積極性,撂荒成為最現實的選擇。兩湖、江浙以及廣東、四川等地,撂荒現象越來越嚴重。

      蔣高明認為,長遠來看,發展生態農業將會是未來發展方向。

      可是,發展不用化肥、農藥的有機農業,是否就意味著糧食減產,甚至如生物技術專家所言“搞生態農業會餓死人”呢?

      蔣高明回應稱,現在的人們一直是圍繞種子做文章,而忽視土壤改良。現實實踐中,發展有機農業不但不會減產,甚至可以將低產田改造成高產田。

      2006年7月,在山東平邑縣,蔣高明帶領科研團隊成立弘毅生態農場,摒棄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添加劑、轉基因6項不可持續技術,從秸稈、“害”蟲、“雜”草綜合開發利用入手,種養結合,實現了“低投入、零污染、高產出”的生態循環農業。

      農場通過堆肥、深翻、人工+生物除草、物理+生物法防治病蟲害、保墑等措施,整合“禽糧互作”優勢,實現糧食增產,即利用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原理,而非化學滅殺方法控制蟲草害。

      4年后,原先的低產田已經被改造成高產田。分析2008~2010年度土壤主要養分含量,土壤有機質等指標開始恢復。這部分營養元素主要來源于牛糞養殖中的精料。

      值得關注的是,困擾農業生產的雜草、害蟲,在農場也控制良好。從2008年起,弘毅生態農場就開始使用誘蟲燈。每盞燈害蟲捕獲從每晚最多9斤,如今下降到不足1兩。

      蔣高明補充說,現代農業需要除草劑、殺蟲劑,且越用越多,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控制害蟲和雜草,反而把有害部分留在土壤空氣中,大大減少了野生物種和鄉村生物的多樣性。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蔣高明表示,真正的有機農業應該是環境保護的。不用化肥、農藥,就是要從源頭上倒逼農藥、化肥廠關門。對于這些,一方面政府應該干預,另一方面還要發動消費者和農民,進行有機生產。

    相關文章

    我國熱分析技術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李榮斌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夏紅德等人構建出全新的矢量化熱分析理論框架和方程方法。據介紹,這一理論和方法的誕生,既為復雜反應過程的檢測分析提供了科學的研究范式,更從根本原理上支撐國產熱......

    印遇龍等:基因編輯并不違背自然選擇規律

    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尤其是CRISPR/Cas9系統的出現,為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這項技術改變了人類對基因的認知,重新定義了自然選擇與人工干預間的界限。老百姓眼中,基因編輯可能也是類似于“......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7省(市)工作有成效,仍存問題待整改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

    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多項重要方案與標準獲審議通過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2024年7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平穩,優良天數比例上升

    生態環境部近日向媒體通報了2024年7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一、總體情況7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7%;PM10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同......

    去年投資超900億,農藥行業“闖關東走西口”趨勢減緩

    在近日召開的2024年中國農藥行業責任關懷大會上,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發布《2024中國農藥行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比以往新增了行業發展情況這一板塊。《報告》顯示,2023年,行......

    全球首份土壤病毒圖譜繪成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包括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在內、由全球近50個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成功繪制出了首份全球土壤病毒(GSV)圖譜。該圖譜對全球土壤病毒圈進行了全面描述,......

    除了濁度去除法,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檢測微生物絮凝劑?

    除了濁度去除法,以下方法也可用于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絮體沉降速率測定:觀察加入微生物絮凝劑后形成的絮體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速度,沉降速度越快,通常表明絮凝效果越好。比阻測定法:用于評估微生物絮凝劑對污泥過......

    哪些物質會對淀粉碘化鎘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顯色反應產生干擾?

    以下物質可能會對淀粉-碘化鎘法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顯色反應產生干擾:強還原劑:如亞硫酸鹽、硫代硫酸鹽等,它們可能會消耗反應中的氧化劑,影響微生物絮凝劑官能團的氧化及后續的顯色反應。能與碘發生反應的物質:......

    有哪些其他方法可以檢測微生物絮凝劑?

    可以檢測微生物絮凝劑的其他方法:濁度去除法:向一定濁度的水樣中加入微生物絮凝劑,攪拌均勻后靜置,通過測定上清液的濁度來評估微生物絮凝劑的絮凝效果。染料脫色法:使用特定的染料溶液,加入微生物絮凝劑后觀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