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10-13 08:58 原文鏈接: 蓄力領跑:基礎研究投入“看漲”

       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對外發布《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再次成為關注熱點。

      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多年徘徊在5%,這個數字被網友調侃為中國特色規律。那么,一個簡單的數字是不是能夠說明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全貌,這個數字背后又隱藏了什么豐富的內容?

      “基礎研究是很花錢的,其投入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非常相關,有錢的國家不追求短期回報,基礎研究做得就多。”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國家發展勢必帶動基礎研究投入的增長。

      葉玉江展示出手邊的一組圖表,圖中串聯起一條陡升的曲線。“這是《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記錄的2001年以來中國基礎研究總經費的投入情況。從2001年的52.2億元,到2011年的411.8億元,再到2016年的822.9億元,尤其近5年幾乎翻了一倍。”葉玉江說,我國對基礎研究非常重視,投入在大幅增長。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所長朱迎春掌握的數據也從另一個維度表明,投入增長是迅速的。“2005年以來,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全國GDP增速,也高于全國財政收入的增速,”朱迎春說,“此外,在總量上,822.9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英國和韓國的投入。”

      “并跑和領跑的科技領域越來越多,基礎研究就越來越重要,”葉玉江解釋,“科技水平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國必須加強基礎研究為繼續領跑蓄力。”

      數據顯示,在有典型代表性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計劃經費的34.7%投給了基礎類項目,投入186.5億元。而全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有25.2%投給了基礎研究。

      既然投入越來越多,為什么感覺“不解渴”?

      “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結構單一,幾乎由中央財政獨力支撐。”葉玉江說,中國基礎研究投入的餅圖呈現中央財政“一頭獨大”的局面,占比91%,地方財政和企業只占了非常細的一個“小餅角”,分別是7%和2%。

      “但是這種‘獨頭蒜’的單一結構在發生轉變,我國開始進入這樣的發展階段,”葉玉江說,企業和地方政府目前已經表現出強烈的意愿,各個活動主體的基礎研究投入都在“看漲”!

      “之前企業是買技術,后來是消化吸收再創新,而現在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自然就有需求進入基礎研究領域。”朱迎春說,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趨勢是明朗的。

      “我們不做就是給別人機會。”北汽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王可峰表示了危機感,他說,儲備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投入占其全部研發投入的30%以上,“我們不僅布局了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也在與國外科學家合作探索性的科研項目”。

      朱迎春介紹,大型的領先企業,如華為、中興等也在不同程度地開展基礎研究并逐步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近些年也在增加,例如投建一些大的科學裝置,”葉玉江說,貴州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廣東的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等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