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2017年元旦的那場跨年霾,環保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至今還對當時的無奈記憶猶新。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一年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以下簡稱“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之前4年的重拳減排已經使得北京市PM2.5的年均濃度從每立方米89微克降至73微克,但離“大氣十條”每立方米60微克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2017年年初的“跨年霾”使這場硬仗的結果變得更撲朔迷離。劉炳江說,那場持續了7天的重污染,使北京的PM2.5累計增加1800微克,分攤到365天,相當于每天多了4微克,北京的PM2.5攻堅戰的難度陡然增加。
出人意料的是,2017年年底,北京市成功將PM2.5的年均濃度控制在每立方米58微克,不僅超額完成任務,而且在本應該污染最重的12月,躋身全國空氣質量十佳城市。
究竟是什么招數使京津冀地區交出了合格的藍天成績單?民間關于2017年大風多、天幫忙的說法是否站得住?這一年的強勁治污是不是運動式的?未來藍天如何繼續?一批新增污染重地怎么破?今天,記者采訪了多位環保人士,解析藍天保衛戰之下的多個疑問。
跨年霾如何變為北京藍
2017年下半年開始,藍天幾乎是北京的常態,PM2.5的濃度也在9月就控制在了每立方60微克。從年初的跨年霾到下半年的北京藍,到底哪些招數管住了污染?是不是意味著前4年的勁兒使錯了?
劉炳江作了一個對比,今天北京市正經歷重污染天氣,而且今天的氣象條件與2017年跨年霾時相似,但這次卻沒再“爆表”,只啟動了黃色預警。劉炳江說,這說明,2017年京津冀地區進行的兩大攻堅行動效果顯著。
兩大攻堅行動由若干減排工作構成,其中核心手段是散亂污企業的整治和散煤替代。
劉炳江說,這一年,京津冀整治了6.2萬家散亂污企業,還有397萬戶實現了散煤替代,再加上對機動車的整治、揚塵治理等傳統手段,京津冀治霾出現轉折。
劉炳江說,盡管散亂污企業整治和散煤替代是在2017年大規模完成的,但與前4年的基礎工作密不可分。前4年,完成了對散亂污企業的大數據統計和衛星定位,使得整治更加精準;前4年電網、氣網等基礎設施的準備也使散煤替代有了可能。
北京藍是不是風幫忙
與前幾年相比,北京2017年秋冬季的大風天似乎更多一些,所以也有人認為,2017年北京實現藍天目標主要是天幫忙。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不贊同這樣的說法,他認為,2017年氣象條件的確比較有利,但北京空氣質量的改善,人的貢獻要占到70%以上。
賀克斌解釋說,2016年,中國工程院曾組織了50多位專家對“大氣十條”實施前3年的情況進行中期評估。那份評估預判,按當時的治理力度,北京要在2017完成藍天目標是有困難的。因此,2017年,環保部聯合京津冀地區推出了整治散亂污企業、散煤替代為重點工作的兩項攻堅行動。
兩項行動之前,賀克斌等國內頂級大氣專家又作了一次評估,評估認為,如果攻堅行動的措施到位,那么北京有可能在2017年年底將PM2.5控制在每立方63微克。而實際的結果是,北京2017年PM2.5的年均濃度則是每立方58微克。
在賀克斌看來,預測值63微克與實際值58微克之間的差異可以看作天幫忙的結果,而從2016的平均值73微克降低至預測值的63微克,確實是真真切切的人的努力。這樣算下來,人的貢獻大約占70%,而天幫忙大約占30%。
5600人的跨年執法是不是運動式治污
2017年4月起,環保部調集了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的28個城市進行為期一年的強化督查執法。有人評論,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運動式治污、效果待觀察,并提出治污應該靠長效機制。
在環保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看來,這輪強化督查不是“運動式”治污,更不是“一陣風”,它本身就是長效機制的體現。
劉友賓說,截至2018年2月底,28個強化督查組對京津冀28個城市的21萬個企業(點位)進行執法檢查,發現各類涉氣環境問題3.6萬個,督辦突出問題兩萬件,極大地減輕了重污染天氣的影響,也有效保障了“大氣十條”的圓滿收關。
在劉炳江看來,強化督查體現了執法力量的優化配置。他說,污染重、治理任務的地區本就應該配置水平更高、人數更多的執法隊伍。未來也應該根據環境質量改善是需求在全國范圍內配置執法人員,這一輪強化督查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京津冀藍天多了是不是可以高枕無憂
藍天常在,治霾是不是可以松口氣了?專家們的態度很一致:京津冀的空氣質量與國家標準還有較大的差距,絲毫不能松懈。
賀克斌說,2017年下半年,我國成立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設立28個跟蹤研究工作組,分別入駐京津冀28個城市、“量體裁衣”研究治霾之策。這些工作組在2017年的秋冬季重污染發生時,已經發揮了作用。
賀克斌說,京津冀的這28個城市,面積不到全國總面積的3%,但是排放了全國10%以上的二氧化硫、15%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顆粒物,排放強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到5倍,這充分說明,這一地區未來還有硬仗要打。
目前,28個工作組已經進一步摸清楚了各自負責的城市的污染源排放清單。賀克斌說,這份清單有利于今后更精準地“因城施策”。28個工作組正在分別給28個城市制定未來3年的藍天作戰計劃,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新的污染之城怎么辦
京津冀順利完成了“大氣十條”任務,但又有些地區空氣質量下降:東北地區在2017年冬季頻繁爆表,陜西等地紅警不斷,此前表現良好的長三角地區也在今年年初多次遭遇“霾伏”。
劉炳江說,環保部已經密切關注這些新出現的污染城市,而且重污染的原因也基本掌握。此外,環保部正在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三年計劃。
劉炳江說,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主攻陣地是以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區域;主攻方向是著重是解決產業結構問題、能源結構問題、交通結構的問題;突破點則是通過區域聯防聯控,重點解決重污染過程的影響。
財政部關于下達2022年度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預算(第二批)的通知財資環〔2022〕58號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為支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促進大氣質量改善,......
通俗地講,就是把吸收到的二氧化氮光譜信號進行有效放大,再通過我們開發的可靠算法進行計算,最終實現對大氣二氧化氮的精確探測。基于多模激光的振幅調制腔增強吸收光譜技術,適用于長期穩定運行、免人工維護的二氧......
丘陵區稻田氨氣排放、近源沉降及大氣轉化示意圖。課題組供圖氨氣是大氣中含量最高的堿性氣體,主要來自于農田氮肥施用及畜禽糞便導致的氨揮發。氨氣與酸性氣體反應會形成大氣氣溶膠,因此它也是一種大氣污染物。中國......
2021-2022年秋冬季,很可能是近幾年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措施最密集的一個。近日多部門印發的《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稱,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上半年“兩......
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陳仁杰教授課題組,帶領博士后杜喜浩、張慶麗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上海市三年公共衛生行動計劃的資助下,通過一項隨機交叉對照研究,首次采用多組學檢測技術,探索了......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北京市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公布了大氣污染在線源解析建設項目中標公告。本次采購涉及顆粒物在線源解析質譜儀、PM2.5在線源解析質譜監測系統-車載款(不含車)、VOC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
大氣重污染的成因來源與控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在春節和疫情管控期間,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深入分析重污染過程的特征和規律,為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持續的科技支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
由于近些年,我國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尤其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頻繁,大氣污染問題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大氣污染的監測和治理是我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及構建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
近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不斷擴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項就是大氣污染。大氣污染主要體現在空氣中的浮塵顆粒較大、污染物超標,尤其是在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中,大量細顆粒......
空氣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環境質量。生態環境部公布的《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有23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0.7%。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作為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