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地球上現存的生命主要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而表觀遺傳調控,是不涉及到DNA序列變化的可遺傳變異現象。通俗來說,表觀遺傳是解決基因組的信息如何傳遞并與環境變化相互響應的學科。由于有了表觀遺傳調控機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基因組信息的傳遞不再一成不變,而是有了很強的可塑性。
如果說10年前該領域剛起步,還處在“幼兒階段”,那么現在他已經是一個散發著蓬勃朝氣的青年。而促使他成長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就是大量調控因子,包括藍斐在研究中涉及到的去甲基化酶以及甲基化信號的識別因子的發現。
藍斐,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和2002年分別獲復旦大學生物化學碩士及腫瘤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細胞發育生物學博士學位。
藍斐從小就夢想做個科學家,解決別人想不明白的事。因此他喜歡向未知挑戰,將創新作為一種習慣。
博士期間,他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在施揚教授工作組參與了第一個去甲基化酶LSD1的發現,并為其體內功能開展了大量的實驗論證工作,奠定了組蛋白去甲基化酶體系以及去甲基化信號識別機制。
這是科學界首次鑒定到的去甲基化酶活性,引起極大轟動,記錄這一發現的文章至今已被引用 1521次。鑒于其突出成績,藍斐畢業時獲得院長2007特別提名嘉獎。而這項發現也獲得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褒揚:哈佛大學的Fred Winston教授說,“這項發現將對基因調控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洛克菲勒大學的表觀遺傳學泰斗David Allis也在Cell中撰稿,稱他們的后繼工作“將 LSD1帶到新高度”。
談及昔日的榮光,藍斐表現得十分謙虛淡然:“那時我只是剛剛開始博士研究生涯,第一年加入施揚實驗室,還處在學徒階段。然而,有幸能在這樣一個重大發現中作為重要參與者,使我受益匪淺。一個體現就是我在項目的立項中更加偏向于有重要意義的科學問題,喜歡提出對已有理論有顛覆性的設想,并習慣于做一些有開創性的工作。”
博士畢業后,藍斐作為首位核心創始員工,加入并開創美國星座生物制藥(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高科技公司,致力于表觀遺傳學科研成果的轉化,特別是在腫瘤和免疫疾病方面。其后在公司建立去甲基化酶制藥平臺,在兩項即將進入臨床的項目中做出重要貢獻。由于藍斐與其他創業者的成果,2012年初,該公司與基因泰克公司建立商業合作。
2012年11月,他辭去在美國的職位,受聘于母校復旦大學。同月入選中組部第四批“青年千人計劃”,并榮獲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2012)稱號。
說起回國,藍斐直言:“我沒有選擇要回來,因為我從來沒有選擇過留在國外。”
“我覺得我們缺的是信心,是一種數百年來落后造成的自卑感,不相信我們自己也可以做出一流的科研和創造,不敢去嘗試有挑戰性的項目。”但是我們欣喜地看到,在藍斐這一代青年科學家身上,這種自信已經越來越鮮明。這種自信源自于他們自身不竭的創新能力,也源自于祖國滾滾向前的科技發展潮流。
“我認為創新是一種信心,一種習慣。”“中國現在的科研發展勢頭很好,甚至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最好的一段時間。”在“表觀遺傳”這座大廈的建立過程中,很多華人科學家有著十分出色的貢獻。“很多時候我一點也不覺得我現在的復旦實驗室比哈佛實驗室差。”
在短短的十多年科研生涯中,藍斐發表了SCI論文27篇,他引超過4000次;主導并參與了4 大類JMJC去甲基化酶家族的發現和研究工作;在現在已確定的21種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發現過程中,他的研究涉及到其中的16種……這些開創性的工作,為表觀遺傳學甲基化標記的動態調控提供了大量的實驗證據,并大大完善了該領域對甲基化調控體系的認識。
當下,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表觀遺傳中的甲基化調控因子在各類疾病(包括腫瘤、炎癥以及多類出生缺陷)中存在多種變異。去甲基化酶的發現使得我們可以更加準確的認識這些變異的致病機理,并大大加快了相應的診斷和治療手段的開發。
“我回國后的工作設想分兩大塊,一是基礎科研,目標是繼續做出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發現這套系統是如何在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發育階段以及不同的環境下來精細調節基因組的功能的。二是轉化項目的研發,希望我的實驗室中可以孵化處一些有轉化價值的研究項目,推進科研成果轉化,以造福病患。”
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集聚了全國企業近五成的研發經費投入,產出了七成左右的發明專利。這是記者從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發布的《中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統計監測報告》中了解到的信息。國家知識產權......
自主創新與產業化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的基石,重大科學成果的取得通常依賴于高端科學儀器的技術突破。長期以來,國內高端科學儀器市場主要由國外品牌占據,核心技術也多掌握在國外企業......
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礦”。高校如何整合資源,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將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近年來,西安交大牽頭承擔了數百項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
《關于在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通知》發布我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再出新舉措日前,省科技廳發布《關于在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通知》,要求山西大學、......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新材料中試平臺建設指南(2024—2027年)》(工信部聯原〔2024〕181號,以下簡稱《建設指南》)。為做好《建設指南》貫徹實施,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已有28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成就獎。有我國生命科學“諾貝爾獎”之譽的2024年度第十七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10月9日在沈陽藥科大學舉行。第十七屆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
10月8日至9日,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項目“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發展戰略咨詢”課題組專家赴山東棗莊實地調研。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
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包容、韌性的可持續交通體系,是支撐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領域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為強化科研人員遵守科研誠信、倫理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要求的意識,加強中心科研相關管理辦法的宣貫教育,2024年9月19日,中心科技處在昌平園區組織召開了中國疾控中心科研誠信及倫理審查培訓。中心在京單位的......
10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北京市政府在京舉行揭牌儀式,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式升級為“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作為國內引領具身智能技術突破與產業協同的關鍵平臺,創新中心升級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