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柯 2006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人類重要腫瘤病毒KSHV潛伏感染和致瘤機制的研究,在J Virol、Vir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SA、Cell Host & Microbe、Cancer Res、J Biol Chem、Cell Res等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參編英文學術專著6部,中文專著1部。
20年來,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像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著八方人才回歸。我正是在這一人才計劃的吸引和感召下,于2006年回到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榮幸地成為一名“百人計劃”研究員,開始了我的事業。
我于1971年出生在西南邊陲的一個小縣城——四川省屏山縣,年幼時家鄉的缺醫少藥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讓我從小立志要當一名醫生。1989年我順利地考上了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在多年的學醫和臨床實踐之后,我深刻地感到人類在腫瘤面前的蒼白和無力,也讓我逐漸對研究腫瘤發生了興趣。
1998年,我考上了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的腫瘤病理生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姚開泰教授,開始了我專注于從事腫瘤病毒學研究的職業生涯。
經過艱苦的努力,我終于在小鼠體內發現了EB病毒癌基因能夠誘發鼻咽上皮的惡性轉化,為“EB病毒是鼻咽癌的重要病因”這一科學假說提供直接的實驗證據。讀博期間,姚老師偶爾和我講起他的求學故事。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出國留學的學者,他深切地感受到國內生命科學研究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但他從沒有想到要留在國外,而是學成后按期回國,開展自己的研究并培養人才。
2002年,我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微生物系,成為國際著名腫瘤病毒學家厄爾·羅伯遜教授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后,繼續研究腫瘤皰疹病毒的感染和致瘤機理。四年來,我幾乎犧牲了所有的周末和節假日,投入到課題的研究之中。所有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回報,我和導師揭示了腫瘤皰疹病毒KSHV的潛伏感染關鍵調控機理,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KSHV基因表達的反饋調控工作模型,還闡明了KSHV導致腫瘤的關鍵信號通路。這些成果連續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病毒學雜志J Virol等權威期刊發表了六篇論文。憑借這些成績,我也獲得了競爭性很強的美國白血病和淋巴瘤學會特別研究員獎項(Special Fellow Award)。
2006年4月,帶著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參加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組長面試并順利通過。在和所領導的交談中,得知我將被以“百人計劃”入選者的方式引進,也因此,我幾乎沒有絲毫猶豫,于當年8月回國入職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回國前,我把這一人才計劃的情況告訴了導師羅伯遜教授,他非常贊賞中科院的這一人才計劃,并非常慷慨地讓我帶走了我今后研究中所需要的一切研究材料。
說實話,在200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華人圈子里,回國還是一件比較新鮮的事。我當時已經獲得了美國綠卡,也逐漸在領域內嶄露頭角。對我回國的決定,朋友們贊成的少、反對和疑惑的多,最主要的擔憂就是回去后能不能做成事,能不能做出與國際水平相當的工作。其實就我自己而言,雖然回國的心是堅定的,但對于前面的路也充滿擔憂。在這個時候,是“百人計劃”給了我回國的底氣。
回到上海巴斯德所,當人事秘書把辦公室和實驗室鑰匙交到我手上的時候,我切切實實地感到自己獨立開展工作的職業生涯開始了。在短短的三個月里,我的實驗室就招募到兩名研究助理和三名碩博連讀研究生,各種所需的儀器設備也陸續到位。當我把這一消息告訴遠在費城的羅伯遜教授時,他也驚詫于這一高效率。
在“百人計劃”經費的資助下,我的實驗室開始了第一次細胞培養、第一次核酸提取、第一次蛋白電泳……也是在“百人計劃”住房補貼的資助下,我在上海貸款買下了屬于自己的房子,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我是一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科研人員,深深知道國家能拿出這樣豐厚的經費來資助一位年輕人的不容易。這讓我在使用每一分錢的時候,不敢有絲毫懈怠。我常年如一日,幾乎每天都在早上七點前開始一天的工作。2008年,在“百人計劃”的資助下,我的實驗室在國際學術期刊Virology上發表了我人生中第一篇獨立開展工作后的學術論文;同樣在“百人計劃”的資助下,2010年我的實驗室在權威的病毒學專業期刊J Virol上發表了上海巴斯德所建所以來在該期刊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在繼續深入研究KSHV的潛伏感染與致瘤機理的過程中,正是有了“百人計劃”,使得我能夠在還沒爭取到外源經費的情況下,開始拓展新的研究方向,開辟新的生長點。
更為可喜的是,我在隨后的歲月里,不斷承擔重要的科研任務,曾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美(NSFC-NIH)國際合作項目,參與多項國家“973”項目等,實驗室也由當初的5人發展為今天的20余人,真正進入了良性發展的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研究所組織的研究組長國際評估中,我得到了與會國際知名專家的高度評價。而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和實驗室初創時“百人計劃”的支持分不開。
今年是“百人計劃”實施20周年,巧合的是,今年也是我研究的腫瘤皰疹病毒KSHV發現20周年。而今年,我將擔任第17屆國際KSHV學術年會的大會主席,這是該領域內權威的學術會議第一次在亞洲、在中國舉辦,我想,這將是我獻給“百人計劃”最好的生日禮物。
2021年10月2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室發生爆燃事故,此次事故造成的傷亡與損失讓實驗室安全管理再度引發關注。事實上,今年拉響的實驗室安全警報遠不止一起。3月31日,中國科學院某研究所一實驗室發生......
一位90后小伙子正在準備走向紐交所。 2021年11月,Benching完成了1億美元F輪融資,公司估值達61億美元。此后,Benchling計劃在2022年上市的消息便不絕于耳。 ......
近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馬立新團隊在細菌腫瘤治療領域再獲突破,相關成果以《細菌誘導腫瘤血栓并表達溶細胞素增強腫瘤治療》為題,近日發表于AdvancedSc......
“腫瘤會導致患者全身性的營養消耗,進而導致營養不良。同時,腫瘤還會引發機體系統性炎癥,導致患者機體代謝紊亂、免疫功能低下等一系列改變,影響抗腫瘤治療整體效果。”近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腫瘤中心教授崔久嵬......
近日,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與國內醫藥科技企業“聯影醫療”聯合研發的臨床創新“黑科技”——uCT-ART在線自適應放療技術在肺癌放療領域率先落地。該技術不僅實現了動態定位,為直擊癌癥裝上了“衛星導航”......
你是否了解化療和放療之外的全新抗癌技術?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就帶來了一項非侵入式的聲波抗癌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持續不斷地分解大鼠的肝臟腫瘤。這一過程可以殺死部分癌細胞,并且激活免疫系統功能,防止癌細胞進......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在我國,最常見的癌癥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子宮頸癌、甲狀腺癌等。日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中國......
從4月15至21日是第28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解毒器官,然而肝癌已是中國第二大腫瘤致死病因。哪些群體屬于高危人群?據了解,肝癌分為原發性肝癌和繼發性肝癌。原發性肝癌是指肝臟本身......
“腫瘤患者是營養不良最高發的人群,但目前我國腫瘤患者的營養不良診斷率和治療率卻比較低。這與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規范化腫瘤營養治療體系有密切關系。”近日,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腫......
近日,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的多個儀器設備采購中標結果出爐,其中高分辨質譜液質聯用儀/原位紅外光譜儀采購項目的中標(成交)金額是339.79萬元,中標的儀器品牌是ThermoFisher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