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杜宗軍團隊解析了不同海洋大藻的核心微生物類群,發現了其強大的多糖降解潛力和次級代謝產物合成潛力,并對藻際微生物區系和周圍環境微生物區系進行了比較,研究成果發表在《微生物組》。山東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藻際微生物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研究課題,從生態以及技術應用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由于對常見大型藻類附生細菌的多樣性和生態生理作用普遍缺乏了解,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因素決定大型藻附生微生物菌落的初始定植以及定植后維持穩定的機制,大藻附生微生物的開發潛力也有待深入探究。
據介紹,該研究對三個門、四種不同大型藻類的附生細菌群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對中國威海近海礁石上的四類大藻進行了四個季節的樣品采集,并以海水和沉積物作為對照組。通過16S rRNA擴增子測序、宏基因組分析、大規模細菌分離培養,純培養菌株的基因組測序,結合細菌培養、生理學、分類學、基因組學、宏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方面的專業知識,形成了目前最全面和詳細的藻際細菌數據集。
這項研究得到大量新的藻際微生物菌種資源以及大量藻際微生物的基因組草圖和MAG,可作為未來生物技術勘探的候選菌株與材料。
同事,該研究鑒定了藻際微生物14個核心屬和14個優勢屬。針對藻類附生細菌的兩個關鍵代謝特征:藻類多糖降解和生物活性次生代謝物合成潛力的研究發現,核心/優勢細菌中含有十分豐富且多樣的相關代謝途徑。
研究還發現藻際微生物在多糖降解潛力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功能冗余,這可能代表細菌在不同藻類宿主定殖的一種適應性機制。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中發現藻際微生物特別是黃桿菌,作為生物活性底物的來源可能被低估,并且,研究發現紅桿菌科可能通過高絲氨酸內酯控制和維持藻類定殖。這項研究極大地增進了科學家對大型藻類附生細菌群落及其功能的了解和認知。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員成功地對6種現存猿類的基因組進行了完整測序,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了近距離視角,這被英國《自然》雜志稱為“遺傳學的一個里程碑”。123名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9......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25年05月(至)2025年06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昆......
韓國科學技術院科學家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制備出類似尼龍的堅固且柔韌的生物塑料。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17日出版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全球每年會產生約4億噸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廢物和微塑......
水稻白葉枯病、番茄青枯病、獼猴桃潰瘍病……這些細菌性病害會引發作物葉斑、枯萎、腐爛,嚴重時可造成作物絕收。然而,傳統抗細菌農藥不僅種類匱乏,而且大多采用銅制劑和抗生素等方式“無差別殺菌”,對環境并不友......
研究人員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生產出一種類似尼龍的堅固、柔韌的塑料。3月17日,他們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報告稱,過去細菌曾被用來生產聚羥基烷酸酯等聚酯,但像服裝和鞋類生產中使用的尼龍類塑料很......
圖MEER計劃下潛和樣本信息及其主要科學發現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等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肖湘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華大集團,發起了......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
事件焦點:為什么是它?3月4日,中國將美國基因測序公司因美納(Illumina)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引發行業震動。這家生產基因測序儀的公司看似低調,卻是全球生物實驗室的“水電煤”——它的設備幾乎壟......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單安山教授團隊成功構建了兼具抗菌活性和細胞穿透活性的“雙功能”自組裝納米抗菌肽用于對抗細胞內細菌,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上。“雙功能”自組裝納米抗菌肽的性能。東北農業大學供圖隨著......
來自愛爾蘭、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攜手,成功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微生物庫——“阿波羅”(APOLLO)。“阿波羅”囊括了247092個計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體微生物組計算模型,有望增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