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6-18 08:43 原文鏈接: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潛成功



    6月17日,工作人員在給“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掛纜。

      6月17日16時30分左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南海一冷泉區海底回到母船甲板,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此航次進行了4個小時水下作業,現場總指揮表示,這次下潛超額完成了預定任務。

      據悉,18日,“蛟龍”號將搭乘首位“乘客”——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下潛。

      三人操控潛水器,“蛟龍”號首潛成功

      17日6時左右,隊員就開始為潛水器安裝壓載鐵,并對水面支持系統和潛水器本體的燈光、機械手等進行入水前的最后檢查。9時20分左右,中船重工集團702研究所“蛟龍”號主任設計師葉聰、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楊波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劉開周進入潛水器。

      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后,潛水器隨軌道車緩緩駛向船艉方向,4名蛙人已乘小艇在水中等候,待潛水器完全入水后,蛙人將掛鉤解開。9時54分左右,潛水器注水完畢開始下潛。

      這個潛次葉聰擔任主駕駛,楊波和劉開周在下潛過程中驗證潛水器聲學系統、運動控制系統和基于長基線定位系統的自主導航軟件。

      據“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胡震介紹,這個潛次計劃需要7小時,下潛和上浮各1小時,水下作業4小時,布放和回收約1小時。

      16時30分左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南海一冷泉區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潛人員出艙,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

      發現大量海底生物,為后續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總指揮劉峰表示,這次下潛是工程下潛,超額完成了預定下潛任務:一是驗證了潛水器技術狀態非常穩定和良好;二是長基線定位系統第一次試驗就非常成功,潛水器具備了“指哪打哪”的能力;三是驗證了潛航員駕駛技能,潛水器從山底一直爬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頂。

      “雖然這次是工程下潛,但這是載人潛水器第一次在這個海域搜尋到了冷泉區,發現了大量的貽貝、蜘蛛蟹等海底生物,為深海生物群落和冷泉區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劉峰說。

      據介紹,下潛約1個小時后,潛水器抵達預定作業點,深度約1400米。此后,潛水器進行了4個小時的水下作業,期間給水面發回了4張照片,取回了深海冷泉區的碳酸鹽“煙囪”樣本和大量貽貝樣本。

      18日搭乘首位“乘客”下潛

      據現場指揮部17日晚通報,“蛟龍”號18日將進行本航次的第二次下潛,下潛區域仍然是17日“蛟龍”號下潛的南海冷泉區。這個潛次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唐嘉陵擔任主駕駛,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張東升下潛繼續進行定位系統測試,周懷陽搭乘潛水器在海底觀測。

      據了解,18日的潛次預計于9時正式開始,14時左右潛水器回收至母船,水下作業約4小時。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南海深部科學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

    相關文章

    震驚!“蛟龍號”從大洋深處帶回的微塑料

    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據了解,微塑料的概念是英國科研人員于2004年首次提出......

    劉峰:蛟龍號獲國家科技獎奠定大批深海人才基礎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由國家海洋局推薦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獲......

    “蛟龍”號成功回收采水器

     記者從“向陽紅09”船獲悉,當地時間5月25日,“蛟龍”號首次完成了一項從未嘗試過的任務——成功回收2016年中國大洋37航次下潛中布放的保壓采水器。這是世界上同類型潛水器首次時隔一年在6......

    搭乘蛟龍號完成我國首次南海海山剖面系統觀察和取樣

    第一步:實施“深海星空”探測計劃,在重點海區投放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智能浮標,同時在馬尼拉海溝、菲律賓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等構建實時立體多學科綜合觀測系統,點面結合,搶占深海探測的全球制高點第二步:利......

    “蛟龍號”又有新發現

    4月5日傍晚,“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停靠海南三亞鳳凰島碼頭,標志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自2月6日青島起......

    中國將研制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壯大“蛟龍”家族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劉鄭國今天介紹,中船重工將進一步豐富“蛟龍號”的家族成員,研制適應更淺和更深海域的載人潛水器,以拓展海洋探測區域。“‘蛟龍號’成功下潛7000多米,使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

    我國正研制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

    “下船后我們將先對‘蛟龍’進行全面檢修維護,然后全力投入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研制。”9月16日,“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副總指揮、潛水器本體部門負責人胡震在“蛟龍”號母船“向陽紅09”上接受新......

    三峽樞紐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正式啟動

    9月10日凌晨,三峽水利樞紐正式啟動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未來兩個月,三峽水庫水位將上漲近20米,并有望于10月底或11月漲至175米正常蓄水位。記者從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了解到,本次蓄水......

    “蛟龍”試驗性應用航次作業完美收官

    向陽紅09”船走廊里,平日穩重寡言的大管輪董文連哼著小曲歡步走來,突然大喝一聲:“回家嘍!”此時,“蛟龍”號已完成第73次下潛作業回到甲板,這標志著2013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全部下潛作業順利完......

    中國女科學家首次乘“蛟龍”號下大洋

    9月7日,來自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80后”女博士唐立梅與傅文韜、葉聰構成“傅立葉”組合,乘“蛟龍”號完成了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西坡的下潛。唐立梅也因此成為首位乘“龍”下大洋的中國女科學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