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測量較為復雜,它是血液組成及其性質的綜合表述。血流變學的檢測不同于其他檢驗項目,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為了給臨床醫學和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對標本采集和處理提出以下建議。
1、采血前的準備
采血前一晚禁食禽畜脂類食物,停服各類藥物,對于腹瀉、應用減肥類藥物的患者,應在腹瀉愈后3天,停用減肥藥3天。晚上安靜休息,避免緊張,一般采晨空腹血。
2、抗凝劑的配置
抗凝劑的使用對血液流變指標的檢測有明顯的影響,我們選用市售肝素真空采血管或2毫升含12500單位的肝素加8毫升蒸餾水混勻,分裝100支試管,置烘箱烘干,每支試管放4毫升全血充分混勻,避免劇烈搖晃造成血細胞破壞且不能有小凝血塊。
3、采血時的要求
3.1 血管選擇
一般應選擇肘部靜脈血,要求血管明顯無皮膚疾患,盡量避免小靜脈采血,因血流變血標本要求較高。
3.2 采血技術要求
我們選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或10毫升一次性注射器,針頭為8號,所用器具必須干燥清潔,采血時力爭一針見血,避免氣泡,采血過程要順利,切忌用力反復抽取,取血完畢,取下針頭,使血液沿血管壁緩緩注入試管,充分混勻,血標本中不得混有氣泡和小凝塊,否則必須重新采集標本。
3.3 壓脈帶的應用
選用壓脈帶的目的在于固定靜脈,看清靜脈位置便于穿刺,但壓脈帶壓力的大小、時間長短以及放松至實際采血間隔時間都對血流變檢測結果有所影響,一般認為:空刺成功后要在壓脈帶放松5秒鐘以上才開始采血,否則會造成血液粘度增高而出現誤差。
4、血標本處理
實驗室溫度應控制在25℃左右,血液離體后20分鐘至4小時檢測完畢,存放時間過長會造成全血中碳酸分解,二氧化碳分壓下降,PH值發生改變,而使血液粘度測量結果偏高,血液靜置后,由于血液有形成分沉集在試管下部,而上部為血漿成分,故每做一個靜置后的血樣檢測必須使其充分混勻,先將試管傾斜后旋轉幾圈,再輕輕搖晃,用吸管從底部開始吸取血樣的1/2后再緩慢地沿試管壁注回。檢測前逐個檢查血標本是否符合檢測要求,有無溶血和凝血塊,血樣要確保沒有氣泡、小凝血塊、水珠、塵埃等,否則會使結果出現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