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體(DD)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纖維蛋白凝塊,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XIII交聯后,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是一個特異性的纖溶過程標記物,對于診斷與治療纖溶系統疾病(如DIC,各種血栓)及與纖溶系統有關疾病(如腫瘤、妊娠綜合癥),以及溶栓治療監測,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D-二聚體(DD)的生成反映機體凝血和纖溶系統的激活。在各種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生理性高凝狀態時均有升高,特別是對靜脈血栓栓塞(DVT)高度特異,在DVT的排除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另外,在心血管疾病、DIC、惡性腫瘤等疾病時也有明顯變化,是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發展變化、療效和預后的有用指標。
在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肺栓塞中的應用
深靜脈血栓形成中最常見的是肺栓塞(PE),急性PE時由于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而使其血漿DD含量增加。蔣明義等[1]的研究結果顯示急性PE時血漿DD含量明顯增加。對于臨床上PE發生概率相對較高的患者可進行DD和Fib測定篩選,對于DD血漿水平臨床<0.4μg/ml的患者可排除PE,以避免創傷性檢查,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對于DD血漿水平>0.4μg/ml的患者則優先考慮行螺旋CT、MRI檢查,必要時行肺動脈造影術等檢查,以進一步證實PE或其他血栓性疾病。
在惡性腫瘤方面的應用
研究發現,腫瘤尤其是腺癌細胞可分泌癌性促凝物質,該物質釋放入血后能激活凝血系統,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加上腫瘤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進一步加劇高凝狀態。殷少軍等[2]研究結果發現:(1)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顯高于正常人及良性肺病者,進一步證實肺癌患者存在高凝血和纖溶異常;(2)肺癌TNM分期中,Ⅱ~IV期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明顯高于I期患者,提示血漿D-二聚體含量隨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化療后隨著病情緩解血漿D-二聚體含量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組水平;在化療無效或病情惡化時其含量又進一步升高,提示動態觀察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變化,有助于判斷療效及估計預后。
對血栓形成性疾病輔助診斷及預后判斷
生理狀態下,血液中凝血、抗凝、纖溶系統活性保持動態平衡。當血液凝固時,纖溶系統活性亢進,纖溶酶原大量吸附于纖維蛋白網上,在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成纖溶酶,使纖維蛋白溶解,引起D-二聚體含量升高。常見于外傷性顱內血腫、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心肌梗死、一氧化碳中毒等情況。范秀芝[3]研究發現,AAD患者D-二聚體明顯高于AMI患者,提示AAD患者體內存在凝血系統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的激活,可能成為AAD診斷的參考指標,有助于與AMI的鑒別。且AAD患者D-二聚體升高程度與病變程度有密切關系,I型明顯高于Ⅱ型和Ⅲ型。
溶栓的監測及評估
血栓形成后需及時給予溶栓治療,使血流復通,阻止病情繼續惡化,更快緩解癥狀促進患者痊愈,但溶栓治療存在很大風險,給藥濃度的高低關系到治療的效果及患者的安危。因此掌握好藥物的用法、用量是至關重要的。D-二聚體作為血凝塊被降解的特異性產物,其含量會隨著血栓被溶解而不斷升高。在溶栓的過程中,如果D-二聚體含量先升高,而后又降低,說明溶栓已達療效,若升高后維持在一個高水平,則提示用藥量不足。所以,D-二聚體的檢測在溶栓治療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4]。
總之,血漿D-二聚體檢測具有快速、取材方便、對患者損傷小等特點,作為體內血液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預后判斷。同時D-二聚體作為一種靈敏性低、特異性高的檢查指標,還需注意其假陽性。我們希望隨著檢測手段的不斷發展,期待獲得更高端、快捷的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