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20 17:29 原文鏈接: 血細胞分析儀測定問題及讀片分析病例:缺鐵性貧血

    一、患者資料


    一般情況下女性的缺鐵性貧血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女性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女性較男性對鐵的需求量較多,凡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以及因減肥、偏食因素導致的缺鐵性貧血非常普遍。男性中老年也有發生,而男性青年則比較少見,本病例患者即為22歲男性。該患者曾經在2005年底在我院進行過診治,目前病情加重,前來就診。


    二、血細胞分析儀測定結果、散點圖和直方圖


    血細胞分析儀測定結果和散點圖,其中包括網織紅細胞測定結果和直方圖如下(圖10-1,10-2)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三、患者血涂片


    image.png

    image.png


    本病例血涂片見紅細胞體積明顯變小(可與淋巴細胞大小作對比),白細胞較少,而血小板數量增加,這與儀器測定的結果相一致。


    四.血涂片相關復檢規則


    復檢規則第9條,Hb:(1)復檢條件:首次結果<70g/L或其年齡和性別參考范圍上限20g/L;(2)復檢要求:①涂片鏡檢;②確認標本是否符合要求。


    復檢規則第10條:平均紅細胞體積(MCV):(1)復檢條件:24h內標本的首次結果<75fl或>105fl(成人);(2)復檢要求:涂片鏡檢。


    復檢條件第15條:RDW:(1)復檢條件,首次結果>22%;(2)復檢要求:涂片鏡檢。


    五、病例討論


    1. 從兩儀器測定結果看,該病例具有明顯的特征,特別是血紅蛋白非常低,已經引起我們注意。Advia 2120血細胞分析儀在紅細胞分析上非常具有特點,其九分圖(圖10-5)對紅細胞疾病的初步判斷具有較高價值。圖的左側自上到下分別為大細胞低色素區,正常細胞低色素區,小細胞低色素區。中間區域為正常色素含量的細胞區域,右側為高色素含量的細胞區。從圖10-1的紅細胞散點分布區域來看,該病例絕大多數紅細胞落在小細胞低色素區,呈典型的直角三角形分布。在圖10-2中可見紅細胞直方圖明顯左移,底部加寬,也表示為紅細胞體積小和寬度增加。根據數據和提示性報警信息,可判斷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而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中較為常見的就是缺鐵性貧血。


    image.png


    2. 血涂片顯示絕大多數紅細胞體積偏小(可與淋巴細胞對比),中性淡染區擴大,還可見少許靶形細胞和細胞碎片。這與血細胞分析儀測定的小細胞低色素的判斷完全符合。


    3. 血清鐵、轉鐵蛋白飽和度、鐵蛋白測定結果全部低于參考范圍。


    4. 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在《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有這樣的鑒別指標:


    (1)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婦<100g/L;MCV>80fl,MCH<26pg,MCHC<310g/L;紅細胞形態可有明顯的低色素表現;

    (2)明確的缺鐵病因和臨床表現;

    (3)血清鐵<60μg/L,總鐵結合力>360μg/L;

    (4)轉鐵蛋白飽和度<0.15;

    (5)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15%;

    (6)紅細胞游離原卟啉>0.9μmol/L,或血液鋅原卟啉>0.96μmol/L;

    (7)血清鐵蛋白<14μg/L;

    (8)鐵劑治療有效。


    符合第1條和2~8條中的任意二條以上條件的,可以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5. 本病歷無論是從血常規檢驗指標,還是從血清鐵、鐵蛋白和轉鐵蛋白飽和度等生化指標上看,其完全符合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因此該病例為一典型的,且較為嚴重的缺鐵性貧血病例,其血紅蛋白已經低至臨床危機值以下,只有30g/l。我們及時將結果報告臨床醫生,以便采取適當措施治理。該病例患者為青年男性,比較少見,有關男性缺鐵性貧血的相關報道和研究也不多見。


    6. 本病例經查詢患者既往診治史得到如下資料:10余年前發現體力不好,有貧血,但WBC和PLT正常,在當地采用鐵劑和VB12治療無效。8年前病情加重,HGB低至50-60g/L。5年前來我院診斷:HGB 56 g/L;便OB(+);骨髓檢查可見骨髓增生明顯活躍,紅系各階段比例增高,部分RBC形態不規則,中心淡染區擴大,可見NRBC,全片巨核細胞135個;血清鐵和鐵蛋白均明顯降低。隨后住院進行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貧血胃。病理診斷為慢性消化道出血。出院診斷為:慢性下消化道出血(小腸出血可能性大),缺鐵性貧血。由此可見其目前的病況,肯定和5年前診斷的慢性消化道出血密切相關,也就是出血問題仍未得到妥善解決,因此導致更加嚴重的重度貧血和持續性缺鐵。


    7. 國內有關男性缺鐵性貧血的報道和研究較少,李通等在2001年曾經報道了192例成年男性缺鐵性貧血病例,患者為1993年7月~2000年10月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科及瀘州江南醫院以貧血原因待查收治的住院病人。①患者年齡:18~84歲,平均年齡58.3歲,從平均年齡上分析,其大部分患者是中老年,而本病歷是青年患者。②貧血程度:入院時輕度貧血24例,中度貧血107例,重度貧血43例,極重度貧血18例,而本病歷應屬于重度貧血。③病因:該組病例其原發性疾病多為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消化道惡性腫瘤、鉤蟲感染、慢性胃炎等,而營養不良也有4例,糖尿病2例。因此認為男性消化道疾病是造成缺鐵性貧血的主要誘因。消化道出血可造成鐵的丟失、消化道吸收障礙則導致鐵的吸收,而消化道惡性腫瘤常以貧血為首發表現,消化道癥狀輕微。本報道的消化道的惡性腫瘤組中,34例表現為中重度貧血,在缺鐵性貧血診斷確立后,在進行的內窺鏡和影像學檢查中發現病變部位,并最后經活組織和病理學檢查確認為消化道惡性腫瘤。因此在發現缺鐵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