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Duke和Wallace發現,被補體調理的結合到靈長類紅細胞膜上的 錐蟲可產生免疫粘附現象。其后Nelson(1953)報道,與紅細胞或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粘附只需要激活C3,而不需要激活具有溶解活性的補體末端成分,并將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上具有免疫粘附作用的結構稱為CR1。以后又相繼發現了另外4種C3受體,即CR2(1973)、CR3(1979)、CR4(1984)和CR5(1984)。另外,還有4種補體受體則是根據它們的補體配體特異性而命名的,即C1q受體(C1q-R,1975).C5a的受體(C5a-R,1978)、C3a的受體(C3a-R,1979)和H因子的受體(fH-R,198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