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一批優秀期刊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科技期刊數字化、平臺化發展穩步推進,學術交流生態體系不斷完善。但是,我國科技期刊仍存在原創引領不足、供需對接不暢、轉型發展不力、支撐力量不強的發展短板。”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玉卓指出。
截至2020年底,中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63種。會上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與中國作者發文規模相比,中國SCI(科學引文索引)期刊的發文量遠不能滿足現實發文需求。
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進程中,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補足發展短板?與會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創新內容資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是《生物設計與制造》(BDM)的主編。這本創刊于2018年的新刊,是我國第一本生物制造領域英文學術期刊。
為何要辦這本跨學科的“醫工”綜合類期刊?楊華勇表示,我國在生物制造和關乎人類健康的醫工領域還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在做大做強研究的同時要做強期刊,以此來推進學科的交叉融合,促進學科與期刊都走在國際前列。
“起初這個領域比較新,頭一年我們以綜述文章為主,最近三年都是以研究型文章為主,文章下載量增加了6倍。”楊華勇說。
2020年,BDM 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評選出的期刊分層中位列最高的T1級別領頭刊物。2022年,國際3D打印產業權威網站在2022年生物打印產業咨文報告中,援引了BDM第一期發表的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的綜述文章。文章總結了近20年來9310篇科學文獻和309項國際ZL,認為中國在生物3D打印領域的國際科研人員投入量與發文量均位居全球第二,“這些都是與學科深度融合共筑學術影響力的動力”。楊華勇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館長鄭永飛提到,在中國的英文期刊走向國際舞臺參與競爭時,內容質量是科技期刊的核心要素。
他列舉了一個調查結果:在科研工作者投稿時的關注點調查中,83.3%的人認為期刊在本學科領域的聲譽和學術影響力非常重要,78.2%的人認為期刊在學術評價中是否被認可非常重要。
“我們要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如果純粹是迎合國際上的觀點、證明國際上某個學者的觀點,無論你的文章發表在哪里,實際上對中國科技的促進作用都是有限的。”鄭永飛表示。
期刊人才需要“四個一流”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主編、專家、作者和編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光學學報》副主編劉文清指出。
根據《藍皮書》統計,我國科技期刊從業人員總數為37295人,人員構成以采編人員為主,學歷分布以本科學歷為主。其中,英文科技期刊中博士研究生占比34.55%、碩士研究生占比43.56%。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科技期刊中具備良好科研背景和高水平英文交流能力或技術開發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仍然緊缺。
以《先進光子學》為例,劉文清表示,這本期刊得益于主編袁小聰“把學術兼職當成專職來做”。袁小聰悉心培養年輕人,無論是否向刊物投稿的青年學者,他都愿意抽出時間,與他們討論,熱情相助。通過袁小聰的行動,越來越多的作者成為期刊的“粉絲”。
他還強調,一流的期刊也需要有一流的審稿專家和嚴格的審稿體系,以及一流的作者隊伍支持。“期刊通過評選封面文章、亮點文章、主編推薦獎、每期優秀論文等舉措,充分調動作者積極性,鼓勵作者發表更多優質稿件在國內的科技期刊上。”
楊華勇認為,應當培養青年科學家成為辦刊主力。據介紹,BDM 有一支由34位來自中國、美國、英國、韓國等四國年輕學者組成的主編助理隊伍。他們通過深度參與創刊及運作,具備了學術型編輯的知識與素養。
向現代知識服務轉型
目前,中國科技出版小、弱、散的現狀依然存在。鄭永飛對當前的中國科技期刊出版現狀作了一個總結:孤軍奮戰,沒有獨立走向全球市場的單個產品;缺少國際化的學術出版集團,尚未獲取國際學術出版利潤;創辦幾個一流期刊或許不算太難,但要贏得國際科技數字資源競爭,十分困難;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大多“借船出海”,出版是“短板”。
在當前情況下,科技期刊出版的出路何在?鄭永飛指出,需要加快傳統出版向現代知識服務轉型。
鄭永飛提到,自己擔任主編的《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建立了微信號、視頻號、機構博客等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同時推動期刊從“定時”向“即時”生產傳播轉型。
“目前,傳統的紙版閱讀已經無法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音頻能夠滿足‘聽文獻’的讀者群體喜好,視頻可以延伸內容知識資源,這些傳播方式都有利于將信息傳遞給有關讀者。”鄭永飛說。
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總經理彭斌也認為,雖然我國科技期刊具備與國外相當的服務項目,但是整體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足,在服務深度和效果上還存在很大的差異。
“優秀成果的展示只是科技期刊的使命和服務內容之一,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信息井噴式的涌現,科技期刊發展的方向一定是知識服務,為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支撐。因此,科技期刊在服務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借助平臺和技術的力量形成更高層面和更個性化的服務,融入科研全過程,提高服務的含金量。”彭斌說。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5日報道,在美國盟友實施出口限制之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進口量激增,創下新的紀錄。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6月和7月,中國的芯片生產機器或裝置進口總額接近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5日報道,在美國盟友實施出口限制之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進口量激增,創下新的紀錄。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6月和7月,中國的芯片生產機器或裝置進口總額接近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
近日,地處廊坊的“河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簡稱“河北醫院”)因突然申請注銷,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8月15日,中國新聞網記者實地探訪河北醫院發現,院名中“河北”二字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國醫學科學......
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2)》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已達5071種,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科技期刊體現著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一流科技期刊的......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科研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國論文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了中國學界近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學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國論文。這一現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無疑......
第六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編輯角色的多元化和青年人才培養”分論壇在西安舉辦。這是世界科技期刊論壇首次設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人才建設主題分論壇,聚焦青年編輯人才的核心素養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研討......
“企業提需求、科協搭平臺、學會送服務、產業得提升”——這是山東省泰安市自2020年6月獲批全國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單位以來始終堅持的工作思路。“秉持著‘為每個產業鏈聯系對接至少1個全國學會’的目標,近......
圖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進行谷子種質資源規模化挖掘利用等研究的試驗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供圖【新知】科技日報訊(記者馬愛平)6月10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
6月9—13日,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聯合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的“2020-2023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辦,該大會由浙江大學承辦。在本次大會上,丹......
6月9日,集美大學發布消息:經中共福建省委研究決定,王厚杰同志掛職擔任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