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三審稿,為劇毒、高毒農藥的使用加了一道“緊箍咒”: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
“這是食安法實施6年以來,首次明確提出在蔬菜、瓜果等的生產中禁止使用劇毒農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專家吳永寧說,其實,在蔬菜、瓜果等農產品中禁用劇毒、高毒農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業部門的規章。“過去是在有關部門和國務院的相關條例中出現,這次上升到了全國人大立法層面,體現了我國對劇毒、高毒農藥嚴厲監管的決心。”
蔬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一直是公眾的巨大擔憂。此次法律修訂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將產生哪些影響?
對于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三審稿,很多網民發出疑問:既然是劇毒農藥,為何不全面禁止生產?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所長隋鵬飛對過去11年中農業部門處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進行梳理后發現,有六成發生在種植業,其中又有近七成是因農藥使用不當而引發。
劇毒農藥對于人體和環境的殺傷力是巨大的。以2008年禁用的劇毒農藥甲胺磷為例,它曾是一種廣譜高效殺蟲劑。但實驗證明,幾十毫克甲胺磷就會導致大鼠胚胎毒性,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因此,有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應全面淘汰劇毒農藥并規定時間表。
不過,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全面淘汰劇毒、高毒農藥尚不可行。因為地下害蟲、線蟲、倉儲害蟲等病蟲的防治,目前還主要依賴高毒農藥。新農藥的開發周期長,短期內難以找到理想的替代品種,全面禁用劇毒、高毒農藥,不利于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在發生蝗災等嚴重病蟲害或瘧疾等重大疫情時,一些農藥品種猶如‘殺手锏’,可以用于迅速控制災情、疫情,因此難以全面淘汰,只能逐步禁止。”吳永寧說。
“10年前,高毒農藥在農藥中占比近30%,現在還不到1.7%。”隋鵬飛說,目前,個別高毒農藥還無法被替代,如用于糧食倉儲等的藥品以及處理急發、爆發問題的藥品等。“這類農藥如果規范使用還是安全可控的。”他說。
通過立法能否管住多年來劇毒農藥不斷流入農田的難題?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從農業部到全國各個農業大省的監管部門,一直都在對劇毒、高毒農藥下各種“禁令”。例如,《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規定》中就提出,將實行劇毒、高毒農藥實名購買等制度,容器、包裝物也要回收與集中銷毀等。
但時至今日,記者發現,劇毒、高毒農藥違規用于果蔬并未禁絕:2015年,有消費者在食用了產自海南的西瓜后出現嘔吐、頭暈等癥狀,執法人員抽檢發現9批次含有國家明令禁止銷售和使用的高毒農藥“涕滅威”;2013年,有媒體曝光,山東濰坊市峽山區有農戶使用劇毒農藥“神農丹”進行大姜種植;2013年,有環保組織在北京等城市的中藥材上檢出高毒劇毒農藥……
記者在一些農藥店看到,店家在銷售時,對于一些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在果蔬上的農藥,通常不會對農戶進行解釋與提醒。而一些地方推出的農藥購買“實名制”,在實際中也難以落實。
皖北一糧食主產縣農委農業行政執法大隊負責人表示:“由于農藥店點多面廣且消費群體龐大,監管起來很困難。”
對于農民而言,決定他們選擇購買哪種農藥的是兩個現實因素:哪個更有效,哪個更便宜。然而,便宜、高效往往就意味著高毒。
專家認為,如果法律通過審議,未來的關鍵還是如何落實。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季介紹,在不少國家,打農藥需要特別的許可,而且農藥包裝上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濃度,有很強的法律效力。他建議,未來特別需要加強對田間地頭的有效監管。
買了蔬菜先用鹽水泡半小時,有“蟲點”的蔬菜才是好蔬菜……在不少消費者看來,農藥的殘留問題已經成為舌尖上的頭等大事。家住上海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尤其是易受病蟲害侵襲的葉類蔬菜,如何解決農殘超標的問題,是很多消費者最關心的事。
吳永寧說,解決農殘超標還得從源頭抓起,真正落實高毒農藥購買實名化、全流程追溯。同時,在全面淘汰劇毒、高毒農藥尚不可行的現實情況下,國家對低殘留農藥的鼓勵和支持不可或缺。
此外,專家表示,對于我國農藥殘留標準的設定要進一步完善。雖然我國《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規定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達3650項,但與國際相比還存在差距。農業部負責人曾介紹,目前美國農殘標準有1.1萬個,日本肯定列表則有5萬多個。
吳永寧說,我國農藥殘留標準與國際相比主要差距在于,一是標準設定方式不同,例如不少可用于蔬菜的農藥,我國只規定在葉菜、瓜菜類別中的用量,而歐盟和美國是一個蔬菜一個限量值;二是我國確實有一些農藥的標準尚未制定,而現在還正在搜集大量的數據,進行暴露量分析。“應積極與國際接軌,檢驗檢疫、農業和食藥等部門需要擴大標準的覆蓋面和數據庫。”吳永寧說。
同時,隋鵬飛也表示,有農藥殘留不代表農殘超標。事實上,在停止使用農藥一段時間后,農藥殘留是可以降解到安全標準范圍內的。
多位專家指出,中國作為農藥生產、使用的第一大國,單位耕種面積化學農藥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5倍以上。
近10多年來,農藥的濫用嚴重污染環境,破壞了農田的生態平衡,并導致害蟲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制約。農業病蟲害日益嚴重,農藥用量越用越大,而防治效果越來越差,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如何引導農戶不濫用農藥?李季建議,對于農藥的限量使用需要疏堵結合。一方面,要限制高毒農藥的使用范圍;另一方面,要出臺補貼政策,鼓勵使用生物農藥、低毒低殘留農藥。此外,監管體制也亟待理順。有專家介紹,在美國,農藥登記、殘留標準的制定以及風險評估,主要由環保部門負責;管理和檢測主要是農業部門;執法的是食品藥品部門。幾個部門之間形成相互制約的關系,有利于產生良好的監管效果。
本周,《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楊青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龔勇研究員合作,闡明了幾丁質生物合成的機制,從而為針對幾丁質合成......
8月10日,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2年第28期食品安全抽檢信息,檢出不合格食品16批次。不合格食品涉及農藥殘留、質量指標、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劑問題。9批次食品檢出農藥殘留問題9批次食品檢出農......
河南省農藥檢定站發布采購公告,項目編號為豫財招標采購-2022-581,預算金額7,220,000.00元,涉及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傅......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微型傳感器,可在幾分鐘內檢出水果上的農藥。在《先進科學》雜志一篇論文中描述的該項概念驗證技術,使用由銀制成的火焰噴涂納米粒子來增強化學物質的信號。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納......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委、局)、工業和信息化廳(局)、生態環境廳(局)、市場監管局、糧食和儲備局、林草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局......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愛東 受訪者供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作物的營養來源不足,病蟲草鼠害的發生,將對農作物生長造成經濟和產質量的損失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核果類栽培生理創新團隊發現了調控桃樹桃蚜抗性的關鍵候選基因PpRm3,研究結果將為桃樹抗蚜單株篩選提供便利手段,并幫助理解桃樹抗蚜機制的調控過程。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
2021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農業農村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公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21)(以下稱2021版GB2763)。此次修訂的2021版GB2763新......
9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吳正巖和張嘉團隊與東華大學蔡冬清教授合作,在光響應農藥控釋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新型紅外光助力提升農藥的有效利用率。據介紹,該工作為控制農藥流失、提高農藥利用率......
由浙江農科院張志恒、王強研究員及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潘燦平教授制定、農業農村部批準發布的國家農業行業標準《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93-2020,代替NY/T393-2013)開始正式實施。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