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此間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4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接受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減排協議問題現在“可以討論”,但對于2020年之后要做什么,應當基于科學評估的基礎之上。
對于中國是否會在德班會議上接受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解振華指出,德班會議主要要解決2020年之前“巴厘路線圖”的授權,敦促發達國家做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量化減排承諾。
至于2020之后的問題,解振華說,“中國同意可以討論”,但還要通過談判。談判之前,應對《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的完成情況有個科學的評估。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報告將2015年之前完成。解振華強調,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討論2020年之后要做什么,更科學,也更合理”。
對于美國在德班會議上要求中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解振華回應說,這個問題有點“本末倒置”。
他說,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要求,發達國家要承擔歷史責任,率先大幅度減排,而且要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發展中國家也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采取積極的應對行動。
解振華強調,“挑戰是共同的,所以大家要同舟共濟,各盡所能。”各國要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根據公平、各自能力、保證環境整體性等原則,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夕,中國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今年德班氣候峰會前,中國國務院通過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了未來五年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路線圖。
記者3日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近期研究發現,濫施化肥,有把全球旱地變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的風險;而施用生物炭肥,則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將全球變暖潛勢最小化。這一研究,為不同旱地的......
中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28日在北京對記者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十年間,中國實現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空氣質......
援引觀察者網消息,據俄媒發布的報道稱,美國國會眾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一份名為《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案。據悉,該法案要求美國國務卿需要“爭取”讓中美同在的國際組織,不再承認中......
巴西環保組織“氣候觀測站”于當地時間3月23日發布了最新報告,報告匯編了從2010至2021年間巴西溫室氣體排放概況。報告顯示,巴西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10年的約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到了202......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陳哲所在團隊最新研究顯示,多年凍土區不但成為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區”,同時也使該區域成為加劇全球變暖的重要“驅動機”。現有研究表明,以泛......
3月14日,氣候變化與碳中和國際合作聯合行動(以下簡稱“聯合行動”)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聯合行動”創始理事單位、成員單位、“觀察員”企業和地方政府代表,專家委員會委員參加儀式。啟動儀式現場清華大......
氣候臨界點是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門領域,也是全球面臨的最大氣候風險。關于氣候臨界點,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曾有這樣的一個比喻:一葉在水面上漂浮的獨木舟開始傾斜進水的時候,尚能保持平衡......
2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官網公布了2023年(第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的4位獲獎者。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因在剪接體相......
2月15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我國首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青島正式揭牌,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同時啟用,標志著聯合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在中......
2月14日,一項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BiologyLetters)上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擴大了蚊子活動范圍,從而擴大了瘧疾的傳播范圍。根據這項研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