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的報告單附帶有細胞直方圖,那么這些圖有什么用,能提供什么臨床的信息呢?在國內,大多數醫師都不甚了了,一般都不看的,也看不懂。在以前人工做的時代,在報告RBC、WBC、PLT、Hb等參數的時代,還附帶了諸如:RBC大小、分布等等形態學的報告,但進入自動化時代這些形態學的報告就不再出現在報告中了,因此許多醫生很不習慣,總是要求做手工,但實際上在目前幾乎所有的報告中都能出關于血細胞的一些形態特征,而細胞直方圖就是其中的一種報告方式。
怎樣解讀細胞直方圖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直方圖。直方圖是統計學上常用的來表示樣本各組在成分布的一種直觀的圖表。如圖1所示:X軸表示體積單位,Y軸表示個數(即統計學的頻數),柱條表示在某個體積段內的物體個數。
當我們將體積段無限細分下去方塊圖就會變成曲線圖,如同我們的報告單上的一樣。圖2_S1表示的是常見血細胞分析儀的紅細胞直方圖:曲線的每個點對應的坐標(X,Y)表示X體積的紅細胞有Y個,而曲線與X軸圍成的范圍表示的是紅細胞的總數(對于數學模型而言,就是曲線的定積分).圖中顯示了兩個峰,A峰體積小,峰值也小是PLT(血小板)峰,B峰體積較在,峰值高,顯示RBC(紅細胞)峰。而A、B峰的面積顯示了RBC和PLT的總量,峰值的X坐標顯示了RBC和PLT體積大小,峰寬顯示了RBC和PLT體積的極差(極差可不是特別差^O^,而是統計學中常用來表示離散程度的指標,即一組觀察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峰的面積越大表示總量越多,峰越寬表示體積大小差異越大,即大小分布不均。曲線向左移(如S2),即表示,RBC和PLT的體積較小,曲線向右移,即表示,RBC和PLT的體積較大。因此通過紅細胞分布直方圖,再結合Hb、MCH、MCVH等指標就能知道,是不是貧血,是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缺鐵?),還是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葉酸?)、以及大小分布狀況(地海貧?)等臨床診治信息。
同理,白細胞分布直方圖(圖3)也一樣。在圖3_a中前一峰是淋巴細胞峰,后一峰是中性粒細胞峰,a1、a2顯示了不同大小的粒細胞圖。具體分析同紅細胞分布圖。
直方圖能很直觀的看出血分析中的各類指標,但因為只能給人一個感性的認識,對于單獨一張報告單,就很難知道這個分布是不是正常,因此有許多血細胞分析儀用了RDW(紅細胞分布寬度)PDW(血小板分布寬度)等指標來反映直方圖的信息,本人認為更貼合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