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耐藥性主要是由于耐藥基因的廣泛傳播引起的,而多重耐藥質粒融合傳播,更使耐藥基因的傳播如魚得水。
“多重耐藥質粒可以攜帶多個耐藥基因,通過接合轉移在不同細菌之間傳播,從而造成耐藥基因的傳播。進一步解析耐藥基因及其傳播機制的關鍵是要獲得完整的質粒圖譜。”揚州大學教授李瑞超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在研究中發現,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編碼基因blaNDM-1和blaNDM-5所在的質粒可以發生融合現象。該團隊通過MinION三代單分子測序技術平臺,成功解析了融合質粒的發生是由插入序列IS26介導,為融合質粒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日前,相關研究成果以兩篇文章同時發表于《國際抗菌藥物雜志》。
由于抗生素的濫用,促進了超級細菌(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的病原菌)的形成,長此以往,人類將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我國已發布《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旨在從國家層面實施綜合治理策略和措施,應對細菌耐藥帶來的風險挑戰。
一直以來,李瑞超致力于細菌耐藥性和新型測序技術等前沿引領技術方面的應用研究,努力完善解鎖超級細菌耐藥的“正確姿勢”。
新型三代納米孔單分子測序支持的MinION三代測序平臺,體積小、成本低且易于維護,受到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的關注。此前,李瑞超在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陳聲課題組開展研究,作為國內首批應用MinION三代單分子測序技術的人員,他成功地將MinION三代測序平臺應用于含有多重耐藥質粒的病原菌的測定。
他以12個含有多重耐藥質粒的病原菌為樣本,通過8個小時的實時單分子測序,結合生物信息學方法,短時間內獲得了20個多重耐藥質粒的完整DNA圖譜,使原本需要將近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一周內就完成了,最終建立了快速解析多重耐藥質粒的研究方案。
進一步分析表明,該測序技術可以直接對單個質粒DNA分子進行測序,使單質粒DNA分子的直接測序(不需要組裝)成為可能。MinION三代單分子測序技術成了解鎖細菌耐藥質粒DNA圖譜的“利器”,相關成果發表在GigaScience上。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93/gigascience/gix132
https://doi.org/10.1016/j.ijantimicag.2019.09.019
https://doi.org/10.1016/j.ijantimicag.2019.09.021
8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晁彥杰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RNAinteractomeofhypervirulentKlebsiel......
“我家孩子從沒使用過阿奇霉素,咋也耐藥了?”今年8月初,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長李華向醫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在兒科門診,患兒家長頻繁向醫生提出這個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兒童,很......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晁彥杰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RNAinteractomeofhypervirulentKlebsiellap......
大約100年前,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與細菌之間生死搏斗的歷史。隨后,科學家又相繼研制出一系列抗生素。這些藥物曾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人類贏得了對抗細菌感染的斗爭。但隨著新抗生......
大約100年前,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與細菌之間生死搏斗的歷史。隨后,科學家又相繼研制出一系列抗生素。這些藥物曾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人類贏得了對抗細菌感染的斗爭。但隨著新抗生......
以奧希替尼為代表的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方面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之前的工作已經確定ASK120067是一種新型的第三代EGFRTKI,具有顯著的抗......
一種新型基因回路能消滅耐藥癌細胞(視頻截圖)。圖片來源: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癌癥治療中,臨床醫生不知道何時、何地以及哪種耐藥性可能會出現,這讓他們落后于狡猾的癌細胞一步。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使用深度學習從滅絕的生物體中復活抗生素肽,為抗生素耐藥性和其他生物醫學挑戰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使用深度學習從古代蛋白質組中去除抗生......
由于抗生素過度使用,微生物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亟需發展新型抗菌藥物或抗菌技術。抗菌性多肽因多重抗菌機制以及不易引發耐藥性,被稱為“下一代抗生素”。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生物納米材料研發......
近日消息,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芯片上的納米“光鑷”,能以最小光功率捕獲、操縱和識別單個噬菌體,有望加速甚至改變基于噬菌體的療法,治療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感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