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6-19 17:10 原文鏈接: 警惕腫瘤和心臟病“結伴而行”

    隨著腫瘤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都有了顯著的改善。然而,長時間以來并未受到關注的一名“隱形殺手”卻漸漸浮出水面,它就是“腫瘤心臟病”。在大多數人眼中,腫瘤和心臟疾病二者互不相干,但事實上,它們同流合污,共同作惡,近年來,腫瘤治療相關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致死率與日俱增,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為癌癥生存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治療腫瘤過程中常用的放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藥物和射線,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自身正常細胞產生損傷,而心肌細胞由于不具備再生能力,因此在受到腫瘤治療損傷后,會造成心血管毒性,尤其是隨著治療程度的深入,毒性累積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常見并發癥包括心肌缺血、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肌炎以及心力衰竭等。
     

    因此,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對心臟毒性的監測在預防和治療腫瘤相關心臟疾病中尤為重要,常用的檢測手段包括超聲心動、核素心臟成像、心臟磁共振以及外周血心臟標志物。其中外周血心臟標志物以其準確、可重復性好、敏感性高等優勢被廣泛應用,包括肌鈣蛋白I、BNP、NT-proBNP等,用于心衰篩查、診斷和鑒別診斷、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那么,哪些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標志物的檢測呢?臨床上對于所有接受具有心臟毒性作用的化療方案的患者,應在化療起始前、化療中及化療后接受左心功能評估;對于發生心臟毒性事件的患者,應長期監測新功能;對于兒童及接受高劑量蒽環類藥物的腫瘤患者,應終生接受心臟功能監測。

     

    腫瘤心臟病學也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在心血管學科與腫瘤學科飛速發展的時代應運而生,從而對腫瘤患者診療中的心血管毒性進行評估,做到早監測、早發現、早治療,從而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

     

    【參考文獻】

    1.   鐘久昌. 腫瘤心臟病學科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機遇和挑戰[J]. 藥學進展, 2018, 42(07):10-11.

    2.   夏云龍, 張運. 萌芽中的腫瘤心臟病學:機遇與挑戰[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7, 45(3):182-185.

    3.   Lestuzzi,C. Cardioncology,oncocardiology. Are w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J].2013,2(2).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